上周與大家討論了一個較為感性的問題,就是國家經濟雖然理想,可是由於結構之不平衡,所以危機四伏。故此,2010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連續第七年聚焦三農(農村、農民及農業),實屬合情合理,原因是全國超過一半之人口為農民,如果無法令這批人富起來,國家之經濟增長就算在未來數年繼續「保八」,最終都只會落得經濟發展繼續處於不健康的狀況,令內地經濟之問題日益擴大。
到底現在國家之農村人口比例是多少?對上一次官方回答有關問題已經是2007年10月,當時的答案是國家全國人口達13億,農村人口為7.37億,即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之比例為56%。由此可見,雖然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甚至有世界工廠之稱號,可是農民是否可以富起來,的確成為未來數年內地經濟是否可以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元素。
早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表一份名為《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之研究報告,當中就提到中國社會結構,較經濟結構滯後大約15 年,而就業結構要達到工業化中期的水平,更可能仍需25年的努力,而消費結構之滯後年期,則大約為9至16年,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到,強勁經濟增長背後,內地之經濟發展是極不健康。
另外,《當代中國社會結構》之研究同時指出,目前無論哪一個社會階層的主觀評價,都認為工人、農民、農民工因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所受到的利益最少,評級均排在最後三位,反映出內地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問題十分嚴重,而如果以最低工資的情況去分析,就更能凸顯內地貧富懸殊之問題。
按照國際上通用的社會平均工資法,最低工資標準,一般是平均工資的40%至60%水平。可是現時中國所有地區的最低工資上限僅為平均工資的約43%,而如果以最低工資的平均數作計算,有關數字更明顯低於40%,而且按照國際平均工資法的標準,內地沒有任何一個省份可以達到了最低工資標準之要求,由此可見中國扶持農業之背後,其實是在解決當前內地經濟之不平衡問題。
可是當「一號文件」只是強調要從健全強農惠農政策體系、提高現代農業裝備水平、加快改善農村民生、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等五個範疇着力的時候,最重要的問題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着眼點卻不多。
回顧2009年,內地農民人均年收入按年增加超過6%,數字看似相當理想,可是當大家知道實際數字只是突破5000元人民幣時,大家會否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因為過去六年「一號文件」的扶農政策,實質受惠的是如第一拖拉(038),又或者藉此機會上調化肥價格的大公司,要真正令農民富起來,令經濟得以健康發展,似乎仍有一段極艱辛的路要走。
PS:有一位讀者近日提問有關國統局09年GDP之計算問題,由於本周仍未有時間研究有關問題,所以下周才回答! (筆者為經濟評論員,逢周一至周五見報,wong.waihong@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