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石鏡泉 - 1≠2

1≠2是很明顯的,不過今時不少經濟預測就忽略了這個「≠」的重要性,從而產生了美麗的誤會,或不必要的擔憂,使投資者對市勢易出錯判斷。

  前一階段,又或跟着來的下半年,市場都被「雙底衰退」這個議題拖着走。在投資策略上言,有沒有衰退,至關重要。有衰退,投資者應買債券、買公用股,沽金、沽科技股;沒有衰退,投資者應沽債、沽公用股,買金、買科技股。可見衰退與否,會使投資市場取策,南轅北轍,因此今時第一個要認識的是:有沒有雙底衰退?

  認為有雙底衰退的指出:近兩月美國經濟數據轉差,歐洲緊縮公共財政支出,中國持續宏觀調控,都會使衰退重現。這種推理就易犯上個簡單反射症,中國成語叫:杯弓蛇影,俗語叫:踩着芋莢當蛇。因為趨緩≠衰退,一如1≠2,一個人心跳慢了,不等於心跳停。心跳慢一點可以是很健康的。

  美國近月經濟數據差一點,是很必然的,尤其是消費者信心指數如果不在這兩個月放緩,就可能會出現個愈墮落愈快樂的不合理現象。

趨緩≠衰退

  美國的買樓減稅優惠和不少失業者的失業救濟,都在5、6月間到期,買樓少了減稅優惠,樓房銷情自然慢,建屋速度更要放緩。有估計,如美國人不能迅速富有起來去買樓,今時的美國樓房量可以賣足幾年。由於房地產業帶動50多個行業,房地產業疲軟,美國的經濟好極也有個譜,新增就業職位亦自然少,你叫美國工人怎有信心去消費?在失業率不大幅回下前,過分看重消費者信心指數,就一如過分地看重道友的健康指數一樣。拿這個指數的高高低低來做文章,而不看失業率、戒毒率,是自己玩殘自己。

  近月,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是很必然的。美國是有失業救濟,起初是救濟13周,隨着失業情況惡化,政客就「善心地」將這個救濟期延伸至26周,失業再惡化又再延伸,一直到上周,美國國會通過法案將失業救濟期延伸至99周,至今年11月止。2008年9月,雷曼兄弟爆煲,由當時至今,美國共損失了850萬個職位,如不延伸失業救濟期,這850萬張選票,再加上其家庭成員的選票,可以達2,000萬張或更多,沒有哪個政客、政棍敢忽視。將失業救濟期引伸至99周,即是在今年11月中期選舉時,凡於2008年10月起開始失業的,都仍受救濟,這才可以減少失業選民的怨氣,要不然,不少失業人士到今年5、6月,已跌出救濟期,會招來大量民怨。只可惜,美國發放失業救濟的電腦已有22年老,要延伸救濟期就要重新寫程式,再加上印支票與郵遞時間,已跌出救濟期的失業美人,這一、兩個月的生活就全不美,消費信心指數如不跌反升,是否就會出現愈墮落愈快樂的畸形現象?

  如果美國的世界是一直這樣悲觀下去的話,就必是雙底衰退無疑,但事件又不是這麼簡單,要不然美儲局長伯南克就不會講出個:「異常不明朗」(unusually uncertain)這個新名詞出來。

公司盈利好就業將改善

  異常之一是,在美國政府取消了買樓減稅的優惠後,上月的美國樓房業數據是出乎市場預期的好,美國樓房是否已找到支持,還要看多3個月,即要到10月,但一個已確認的事實是,美國公司的業績不少是超市場預期,賺多了,部分公司派較高息,亦加大了股票回購量。這看似跟疲弱的美國經濟矛盾,但想深層,又不是無原因。

  1. 公司炒了不少人,慳了筆支出;2. 公司騰雞不敢投資,又省一筆;3. 美國市場不好,但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仍好,即賺了一筆至大筆,結果?美國公司滾存資金達2兆美元。如果這些公司決定擴充,則美國的勞工市場怎樣也會好些,過去年多來的不明朗,就會突然明朗上來。

  筆者並不是盲目樂觀的,美國一年前用數百億美元挽救瀕臨倒閉的美國車廠。上周奧巴馬到底特律參觀佳士拿及通用汽車,受到工人熱烈歡迎,因為3大汽車廠今年第一季回復盈利,美國汽車業今年上半年新增5.5萬個職位,是1999年以來最好。通用汽車早前向政府歸還短期貸款,並有意在稍後申請重新上市。估計奧巴馬為幫助民主黨人勝出11月的中期選舉,這個通用汽車上市之事會在11月前又被炒作以至成事,因為美國政府持了78%的新通用汽車股票,成功上市,即是美國政府成功退市(起碼是這車市)並在不用納稅人買單之餘,尚可賺一筆,一如港府在 1998年入市買股,不單沒有把錢拋落鹹水海,反而證明力排眾議的入市,是英明、神武、果斷、睿智、長遠、正確之舉。有錢贏,自然一切名譽,褒獎自然來。

自動捱好過被迫捱

  美國就業的主動力,是來自企業擴張生產,今時有賺錢能力的企業有足夠資金(2兆美元),只要一拍板擴充,自然美國經濟便翻生,是否拍板,不由伯南克指揮,而是由政府的財政政策決定。上周奧巴馬提出減少資產投資的增值稅,明謂是方便中小企創業,實則是會惠及大、中、小企業,一旦企業肯擴充投資,則異常不明朗會變成異常明朗。筆者如是觀亦只能如是寫,但大家只能如是看,因為我們不是美國公司的董事成員,沒有拍板權。

  不少人會看歐洲諸國全綫減財赤,會使歐洲經濟放緩帶來雙底衰退,這個是犯上節食=捱餓的毛病。筆者減肥,但是否要捱餓?不是,上周六晚,舊同學聚會,尚吃了5隻麻將牌大小的牛柳。尚可以在上周六中午,食多3隻麻將牌大小的雞肉。營養師給筆者個蛋白質減肥餐單,每天可以吃8隻麻將牌大小的肉類,這個節食是否≠捱餓?就算是捱餓,也是自己搵嚟餓,今時餓一餓,為明天吃更多,是先痛苦後快樂。假如筆者不節食,歐洲諸國不減財赤,又將如何?筆者可能會肥死,歐洲諸國可能會赤死。

  這種自動的捱,是好過被迫去捱,因為想捱而捱不來,可以偷食件餅乾,好過今時全不捱,爆了血管,半身不遂,只能被餵食,不可偷食,哪樣樂趣多?

  放緩≠衰退,那麼今時又是否全沒危機?當然又不是,因為止血≠健康。金融海嘯讓不少歐美國家大出血,環球政府施展渾身解數,今時是暫止血,假如有任何人認為止血=健康,此人一定是撞壞腦。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長命債怎不要長命還?1929年的美國大蕭條期,美國國家、企業、個人債務負擔佔當時GDP比重300%,2008年這個比重是375%,1929年的危機,美國用26年度過。當今次金融海嘯是2007年1月起計,今時只過了3年半,咁就甩難?無天理,是否要捱26年才可?又不一定用,明天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