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相關產品如雨後春筍,較為變化多端的,可說是結構性存款。現時市場上與人民幣相關的結構性存款,大致分為與滙率及利率(美元LIBOR)掛鈎兩種,前者又可分為「與人民幣滙率掛鈎」及「與其他外幣掛鈎」兩種。
結構性存款的結構可分為存款及期權兩部分。銀行會把投資者存入人民幣所應得的利息,用作買入期權,有關期權理論上可以是看好(認購期權)、看淡(認沽期權)或其他設計,視乎產品而定。
回報愈高 風險愈大
由於人民幣的存款利息不高,如果產品是保本設計,銀行到期時要向客戶發還全數本金,那麼可以用作期權投資的資金也就不高,回報亦受到限制。加上人民幣波動性低,如果產品與人民幣滙率掛鈎,潛在回報亦十分有限。但如果存入人民幣,而投資回報則以其他外幣之回報計算(如澳元兌美元)掛鈎,由於貨幣的波動性較高,投資者可望獲得的潛在回報也就可以提升。不過,投資市場上風險與回報往往是成正比的,潛在回報有望上升的同時,未能取得潛在回報(風險)的機會亦會較高。
除了掛鈎資產之外,投資者亦要在同一年期、保證回報及觸發水平(行使價)的基礎上作比較。年期愈長的產品,能夠用作投資的「利息」亦愈多,而投資者所面對的市場變化風險亦愈大,因此應該提供較高的潛在回報;而保證回報愈高,反映銀行用作期權投資的資金較少,潛在回報亦理應較低;行使價方面,如果是看好,即投資者購入認購期權,則行使價定得愈低愈有利,因為投資者可以在較低要求下取得潛在回報。
簡單而言,如果掛鈎資產相同(如美元兌人民幣),那麼潛在回報及保證回報愈高、存款期愈短、觸發水平愈低(看漲情況),對投資者便愈有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