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欄進入倒數最後兩天,與其感性告別,倒不如珍惜尚餘的機會理性交流。近年減少公司訪問及飯局,太多工作困身,所以交給同事分擔,但效果往往和自己親身出馬有一段距離,火喉始終是需要時間。好的分析員,並不是只懂埋首電腦之前,死砌數量模型,而是具備高度直覺。以今年 7月 6日本欄為例,當時自己憑着半新股主席閒話一句,羨慕滙源果汁( 1886)集資的豐厚利息,悟出人家非常重視資本市場,肯定乖乖憑藉今次上市好好做大公司,即時信心大增。可能身份有別,同事不似自己可以天南地北,閒話家常後才入正題,太過依循公式,便難有這種神來之筆。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人是靠三種途徑來接受訊息,分別是看、聽和感覺,而每個人會特別側重其中一種溝通模式,如果並不在意,容易有所偏頗。最近自己和戰友們研究某一家公司的時候,便特別有所感受。有些人主要是上網查資料,另一些則着重別人的口碑,當然也有人是選擇親身感受公司的產品。各師各法,誰都沒有錯,正如瞎子摸象,各人的結論會有所不同。要集齊全部資訊永遠不可能,但假如理解自己「收料」的傾向,加強考慮另外兩種方法所收集的訊息,至少會減輕偏差的機會,較容易避過大錯。交叉驗證當然也少不了,例如當造紙廠慶幸沒有投入上游發展投資木漿廠的泥沼,舉一反三,便要對以木漿為原材料的公司看高一線,而行家的讚許,往往值得高度重視。至於作為分析員的態度,緊記要永遠保持謙卑。就算對某家公司興趣不大,但人家好歹也是經過一番奮鬥,才將公司捱到上市,自己則不外是一個窮書生,根本沒有資格向人家指指點點。不必擦鞋,但一定要好好聆聽,見過不少人過份自我,只管發表自己的偉論,便因而看不到一些投資的好機遇。以上算是自己多年以來一些心得,趁機會整理一下,濃縮成幾百字的精華版,其實是貽笑大方,但亦希望拋磚引玉,靈感衝擊,對大家分析股票時的思考有所幫助。作者黃國英為證監會持牌人士電郵: mailto:alex@amplecap.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