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麥嘉華筆記:商品價跌趁低吸



美國許多投資者深信股票和物業等資產會長升長有,尤其是樓市,基於此「信念」,他們不惜借錢也要一圓業主夢。遺憾的是,不少人到兩年前才如夢初醒。最近,我收到大量投資者的電郵,內容都是擔心通縮重臨。其實一些顯示通脹升溫的訊號頗為明顯,無論是保險費、醫療費、能源價格和學費均在上漲。縱使部份消費品價格正在下調,但由於美國政府之前慷納稅人之慨去救市,面對政府財政赤字飆升,普羅大眾的稅務負擔難免會加重,政府未必會明目張膽加稅,但可能會透過調高間接稅或政府收費等手段去增加收入。



根據一些資料和調查,美國家庭一年的保健保費開支,幾乎夠購買一輛小型汽車;而每 10家公司便有 4家打算把保費支出的更大部份,轉嫁給僱員。不管美國有沒有醫療保健改革,保健支出勢將上漲,個人或公司可能要支付更高的保費和醫療費,或繳交一些不同名目的間接稅。所以,暫且看不到美國有通縮風險。一則彭博通訊社的報道寫道:「由於香港豪宅渴市,新鴻基地產將兩套頂層複式單位的呎價調高 50%,至破紀錄的天價 7.5萬元一平方呎,每個單位的意向價高達 3億港元……」香港樓價今年來累計漲達三成,已貴為樓價第二高的亞洲城市,僅次於日本東京。最近,尖沙嘴一套 816平方呎的一廳一房單位,以天價 2450萬元售出,呎價逾 3萬元。把話題扯到香港的豪宅天價,是要點出 10年前很難想像樓價會升至如斯高水平。在亞洲某些低稅制的地區,個別豪宅可以升得很急勁,但其他地區的豪宅卻可能會成為經濟和政治風波下的犧牲品。美國樓市經過一輪調整後,一套 2200平方呎的 4房大屋平均售價 36.3萬美元(約 283萬港元);在密歇根州的格雷寧市更低至 11.3萬美元(約 88萬港元),即呎價 51美元左右(約 398港元)。所以格雷寧市的經濟師,或會寫一本關於通縮的著作;反之,亞洲的經濟師所寫的內容會涉及通脹。兩人的論點都沒有錯,只是世事並非黑與白那麼簡單,某些經濟環節和資產市場可能出現通脹,但其他環節或資產可能面對通縮威脅。

若再救市 重展升浪
3月以來,投資者一窩蜂地湧進資產市場,離棄現金和美元;隨着資產市場調整和美元喘穩,氣氛可能有變。但假如股市又再下滑一成以上,美國聯儲局料會再加印銀紙,而財政部勢將再推出救市大計。基於這樣的假設,當股市和商品價格下調時,正是伺機累積的機會。麥嘉華(本欄隔周逢周一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