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黃偉康 - 中國於商品市場之威力



前周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就是既然現時全球最大的商品入口國為中國,那麼為甚麼分析商品價格之走勢時,要留意美國每周公布一次的原油庫存,而非留意內地政策上的改變?當然,根深柢固的投資取向,一時三刻難以改變,尤其是各類商品仍以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美國仍然對商品市場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不過,2010年國家不斷收緊銀根,的確對全球商品市場帶來壓力,至少油價與金價仍未升穿預期的波幅上限,在此感激內地政策之配合,亦反映出中國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正在日漸提升。

可能大家都會問,雖然內地已成為最大的原材料消費及入口國,但既然12月份的進口數據,持續上升,就算國家收緊銀根,會對商品的需求量構成短暫的影響,可是商品的價格,亦不應面對如此大的壓力,因為CRB指數已從年初的高位,下跌了接近一成,而高盛綜合商品指數(S&P GSCI Reduced Energy Index)跌幅更厲害。

要了解為何國家收緊銀根,對商品市場帶來如此大壓力,首先大家必須先學習一下,到底內地的投機資金如何運作。雖然過去超過一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價,都幾乎沒有任何波動,可是不少海外資金,仍然可以透過NDF(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合約)進行套利交易,賺取人民幣現價與一年期NDS約2.8%的差價。

2.8%的利潤,當然毫不足道,可是由於人民幣並非自由兌換的貨幣,自然可以套利方式亦會較少。可是如果在內地經營出口業的商家,由於貿易之原故,而獲得一些外匯額度,因此部分出口商便會利用此渠道,在海外借入低價的美元,並調回內地轉化成人民幣,再存放在銀行賺取利息,當然進取的投資者,會將有關資金,調至商品或股票市場進行投機活動,又或者將額度賣給賭人民幣升值的投資者。

當了解到投機資金的運作後,那麼大家應該想一想,到底這些資金目標在人民幣的幾個巴仙升值利潤?還是內地資產價格上升的獲利機會?從中央的角度去看,這些資金是衝着內地資產價格之升值空間而來,所以近日中央在收緊銀根的政策上,旗幟十分鮮明,就是防通脹,遏抑樓價及資產價格之升勢,同時人行在過去一段時間,都以行政及發票據或上調存款準備金的方式,去收緊市場過度的流動性。

信息如此明確,目的是希望熱錢明白人民幣現時的情況與2007年不一樣,並沒有真正的升值壓力,如欲透過內地資產價格升值而套利的投資者,亦應該是時候獲利離場。當外來資金知難而退,過多熱錢而對中國帶來的經濟過熱及通脹壓力,亦自然會得以紓緩。

既然國家已下達「逐客令」,同時外來資金亦在2009年賺取可觀的利潤,加上人民幣大幅升值的機會已無望,那麼離場似乎亦是一個必然之事,而引發的結果,當然為內地股票及商品市場帶來壓力,可是由於這些離場的資金來自五湖四海,這些壓力自然會傳遞至國際商品市場,所以國際商品價格大跌,實屬合情合理。 (筆者為經濟評論員,逢周一至周五見報,wong.waihong@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