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經濟學艱深難明,而且理論用於實際。然而,本書就以簡易淺白的小賣店例子,來解釋經濟學的原理和應用,讓讀者了解,經濟學其實是身邊發生的普通事,卻影響着每個人、每個企業,以至每個國家。
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個非常有名的經濟學家。他活躍的年代,正是「大量消費,大量供應」的社會形態的時候。當時幾乎人人都有汽車,更能在購物中心隨心所欲地買東西,再不是那個只要做出來就賣得掉,即供不應求的「貧困年代」,而是物質過剩的「富有年代」。
在凱恩斯的年代,重要的是人們有多少消費能力,即「需求」。他強調,若因需求縮減導致倉庫庫存堆積,國家經濟衰退,政府就必須一肩扛起責任,提供就業機會。若無法提供機會,就算免費送錢給人民,也要讓他們去購物消費。
價格上落反映供求
凱恩斯亦指出,國家的總需求可以歸納為「總需求=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需求-進口」。以辣年榚店為例子,若總需求只有100萬元,辣年榚店的總收入也只有100萬元,受到需求只有100萬的制肘,即使多做辣年榚,收入同樣是100萬元。相反,若辣年榚產量只有500萬元,而消費者卻爭相購買600萬元的辣年榚,在商品嚴重供應不足的情形下,搶着購買的消費者卻蜂擁而上,售價自然會上漲了。當然漲價對店家絕對有好處,但這可能導致顧客失望,使他們轉而光顧別的年榚店。
由此可見,漲價帶來的效應未必是樂觀的。總之,辣年榚的產量與需求量如果都是500萬,那就是最理想的狀態了。
消費有賴可支配收入
即使我們賺了100萬,但實際可拿去消費的部分,不可能是全部100萬。我們要繳稅給政府,偶爾還要付違規交通罰單,諸如此類。扣除所有開支後,才是可用來消費的收入,即可支配收入。
此外,就算沒有工作賺錢,只要有很多財產,便能愛怎麼花就怎麼花。財產可分為實物財產及金融財產,實物財產指土地、住宅、或藏在衣櫃深處的黃金等;金融資產則指銀行存款,或股票、債券。
影響消費能力的因素,除了收入外,還有銀行利息。若銀行上調利率,存戶的錢便增加,消費自然下降,因存戶寧可將閒錢用作收息。
----------------------------------
書名:《在小吃店遇見凱恩斯》像小說一樣好看的經濟學
作者:柳泰憲
譯者:徐若英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