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溫總未講過有兩難。這個兩難是傳媒據溫總的說話,而推測出來的。如果做總理,只得兩個難題,這個總理便易當。中國的總理有哪一個不是有一籮一籮的難題?但一如溫總所言︰辦法總比困難多,故縱有兩難,起碼可以有三個解決的辦法,問題是怎選擇而已!
《中國新聞網》報道︰總理溫家寶6月28日和29日分別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經濟專家和企業界人士意見和建議。溫家寶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正朝着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不過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極為複雜,我們必須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形勢,特別要廣泛聽取企業和各方面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沉着應對,牢牢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對於這些口號式的文章,大家可能不以為意,因為口號是空。不過,大家都知道中國13億人,不靠口號是指不出該走的路綫和方向,更何況,全世界的政治層,哪個不是靠口號來推政策?奧巴馬就用個︰「變」來做他的口號。用口號不是不好,關鍵是怎落實。溫總每季都有個經濟形勢座談會。談了的,基本上都有公布;凡公布的,基本上都見有落實。例如2008年底的座談會談「鬆」的多,結果是鬆了;2010年首季的座談會「控」的多,結果大市是由4月8日跌至今。
留意哪些行業調整結構
據報道,這次參加座談會的有宏觀經濟、財政金融、人口就業、資本市場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汽車、鋼鐵、造船、紡織、電子、銀行、房地產等行業的企業負責人。與會者認為,當前經濟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態勢,市場驅動的消費,全年有望保持較快增長。中國有13億人,為甚麼就找這些人來座談?為甚麼沒有石油業、航運業代表,如大家從這些方面去想,當然應該想到,叫得你來座談,必定有事預你一份。據報在會上溫家寶指出,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着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使宏觀調控既有利於克服短期困難,解決當前的突出矛盾,又有利於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緩解經濟長期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汽車、鋼鐵、造船、紡織、電子、銀行、房地產,都是傳統行業,要調整結構,怎能不涉這些行業?這將意味甚麼?估計不久將來,中央將會公布(明也好,暗也好)有關這些行業的結構調整方案。大家要投資於這些行業的股票,就不能不細看甚麼是溫總的兩難。
國內媒體認為,溫總其實有6大兩難,這包括︰
(1) 人民幣升值若過快會面臨出口惡化、就業困難。不升值又會面臨巨大的國際壓力;
(2) 要增強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也不能再走過去一味擴大出口的老路;
(3) 要提高勞動者收入,但相應的企業成本也會增加;
(4) 房地產調控不可半途而廢,但房地產大萎縮也對經濟不利;
(5) 節能減排要上調資源價格,但當前物價需要控制;
(6) 宏觀政策退得過早有二次探底的風險,退得太晚又會加大通脹壓力。
6大兩難,總共12個矛盾,怎解決?中國人的智慧是,要分開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要跟老子教導,圖難於易,即不要只嗌口號,可以分階段去處理問題,最易搞掂的,先搞掂之,亦即俗語的︰飯要一口、一口吃,但不要走回頭路,不要飲鴆止渴。這個又是口號,不好理解?就讓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來幫你解,他近日認為,下半年經濟會適當放緩,但不會存在二次探底的問題,一季度GDP是11.9%,二季度市場預測會達到10%左右。而上周五,國家統計局剛剛調整了去年GDP為9.1%。所以他表示,通貨膨脹是中央銀行第一要控制的目標,第二要關注整個經濟形勢的增長。
中央遏抑通脹料不手軟
壓通脹與促增長,是個矛盾,要「壓」,「促」並存,是不可能。但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已逾8%,故促增長便成次要矛盾,而壓通脹便上升至主要矛盾,故大家不要妄想中央會大灑金錢,反之中央是壓不手軟。除非下半年經濟形勢大逆轉,中央才會又再將促增長提升為主要矛盾,將壓通脹打為次要矛盾。2009年上半年,就是促多壓少,到2009年7月,開始「動態微調」就已轉為壓多促少。睇餸食飯,睇住形勢變化來修訂國策,就是「動態微調」。亦是《易經》的最高境界︰因時制宜。
要化解上述所提的6大難,12矛盾,相信對策是︰
(1) 人民幣不能不升,但不可急升,要為企業買時間去適應人民幣的升值,若是,估計升幅會3%多過2%。
(2) 歐美消費者日窮,你想多出口也難,走內需是必然之選。
(3) 要加大內需,要農民、工人齊多錢,故工資加硬,外國商家要讓利。一部600美元的iPad,生產成本不足140美元,工人工資拿多點,也不會使外國入口商有虧,只是賺少些而已!
(4) 房地產商最好識做,快快減價。假設今年樓價較去年升了一倍,以100元呎升至200元呎計,就算樓價跌30%,仍賣140元呎,較去年起步價,仍多了 40%。再不領情,就要出大棒子了。
(5) 節能要搞,但如工資加不足,則民生物價仍是主要矛盾。
溫總在會上講:要解決當前和長遠的問題,但前提是要保證經濟平穩發展。據此,國內加息時間應會推遲(因為溫總謂國外經濟形勢複雜了),到歐債無事,美國經濟露曙光。而房地產仍不肯降價時,怕中國要加息了,對投資者言,這個觀點應不是兩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