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談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上周一在香港簽署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補充合作備忘錄》和簽署修訂了的《關於人民幣業務的清算協議》。次日,香港的銀行一窩蜂推出人民幣產品,包括定期存款,與美元利息掛鈎的結構存款及儲蓄保險,存款利率由以往不足1%上升至1.8%不等。這顯示從7月19日開始,本港銀行的人民幣業務空間擴闊了,銀行紛紛在這潛力龐大的人民幣市場搶灘。

  為甚麼《備忘錄》和《協議》有這樣大的推動力呢?原來這兩份文件可讓香港的銀行和公司在5方面拓展人民幣業務:

  ⑴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由往日的5個城市擴展至整個廣東省及包括上海在內的18個省和城市,以至世界各地。

  ⑵開設人民幣存款戶口的許可機構由貿易公司及服務行業公司擴展至所有類型機構,並且容許人民幣存款在銀行間轉換。

  ⑶取消企業兌換人民幣的上限,但銀行仍須持有25%人民幣的總存款作為流動儲備。個人每日2萬元人民幣兌換上限則維持不變。

  ⑷人民幣貸款及發債取得的款項使用不再局限於貿易和服務收費行業,籌集得來的款項可作其他用途。

  ⑸銀行間的人民幣結算在新的協議下可自由轉換。以往必須把人民幣存款交予中國銀行轉存到人民銀行深圳分行的限制取消。

限制放寬市場轉活

  多種限制的放寬讓人民幣及其有關產品在香港市場轉活起來。加上上海副市長屠光紹日前在上海舉行的滬港金融論壇上,首次提出上海是人民幣的在岸市場(on-shore market),香港是人民幣的離岸市場(off-shore market)。這說法(希望是中央的已定政策)令港人感到安心。

香港離岸業務成熟

  金融財經界的人士都清楚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能否維持下去,很大部分取決於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步伐和領域大小。所謂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指在香港的人民幣產品和有關業務不受國內的稅務、法規及運作模式約制。香港早已是美元、歐元及其他國際貨幣的離岸中心,金融基礎建設五臟俱全,運作嚴謹。撇開政治因素不談,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不作第二地想。

人民幣國際化前哨站

  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構思,是把香港打造成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個前哨點,當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進程中遇上風浪,香港可扮演哨兵角色及早通風報信,更可作緩衝之地。

  市場人士在人民幣國際化上有一基本共識,認為過程漫長,不可操之過急。可是,這一兩個月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卻十分快速,令好些人有追趕不及的感覺。筆者認為人民幣在這時候邁出一大步,走向國際貿易市場,開拓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甚具策略性。目前歐洲債務危機深重,歐元區成員忙於解決內部經濟問題,無暇外顧;美國的經濟短期復甦無望,伯南克在上周聲稱美國經濟有惡化可能,暗示必要時再度出招刺激經濟去降低失業率。在歐美內患深重之時,中國把握這時機把人民幣推出國際市場,採取主動分取美元及歐元在國際貿易市場的主導地位,讓中國在國際貿易取得較公平合理的待遇。

  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上作為結算貨幣的規模大小取決於貿易對手是否極欲進入中國市場,這是一種商業決定和政治角力。在人民幣仍未能自由兌換之前,中國的貿易對手總會考慮到由此帶來較大的外滙風險。由是觀之,以人民幣作國際貿易結算的金額將受到人民幣未能自由兌換的局限。當中國的經濟規模愈來愈大,人民幣自由兌換的壓力定會增加,最終中國政府須將人民幣自由兌換,否則人民幣無法在國際市場發揮大作用。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首要條件是國內的金融基礎建設及金融監管臻至完善水平。

企業人債首發行

  從今以後,在香港的銀行必會加快發展人民幣信貸市場和債務市場。在6月17日中國政府宣布放寬跨境人民幣限制後,合和公路基建(00737)在6月25 日宣布在香港發行首筆人民幣企業債券,令市場感到驚訝。因為在此之前,上至特區財金官員下至市場投資者,仍以為在港發行的企業債券的債款不可以轉進國內。想不到破冰之行由合和帶領,而不是由公司規模更大、信貸評級更高,在國內也有大型基建項目的港鐵(00066)首先發債。不過,合和仍須向國家有關機構申請,把債款轉進內地。換句話說,並不是每一家在港發行的企業債的債款都可以轉入內地。

人民幣存款成關鍵

  香港的人民幣離岸業務規模的大小及能否維持規模,很大部分取決於人民幣存款金額的多少。截至5月底,在港的人民幣存款有847億元人民幣,與去年5月的534億元人民幣比較上升58.6%,人民幣的存款金額只佔本港認可機構的總存款金額1.35%。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認可機構數目由同期的40家上升至76家,於本年5月底,在經營人民幣業務認可機構開設的人民幣活期及儲蓄存款戶口約有125萬個,人民幣定期存款戶口約有22萬個。

  香港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靠個人及機構存款。個人每日限額兌換2萬元人民幣的限制一天不放寬,人民幣存款金額上升的速度不會很快。中央政府應清楚知道,在國內金融基礎建設及金融監管仍未臻完善之前,放寬個人每日兌換人民幣上限容易失控。可以斷言,個人人民幣兌換上限撤銷日,就是人民幣國際化騰飛時。

港舉債成本較國內低

  在國內有投資項目及生意業務的香港企業當然十分希望在香港可以籌集到人民幣資金轉進到國內的項目和業務。到底在香港是成熟的金融中心,借貸或發行人民幣債券可以較容易管理市場風險,可以避開國內複雜的法規和行政程序,不受國內稅務的規範,何況在香港舉債成本比國內低。早前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不足1%,難以吸引到存戶大量兌換港元到人民幣,現時銀行提高人民幣存款利率和發行利率更高的存款證後,估計可以吸引到大量人民幣存款及人民幣債券投資。

  在港人雀躍之時,國際大鱷也在虎視眈眈,看看有甚麼空子可鑽,到這個龐大的新興貨幣市場「搵食」。這解釋了中央政府為甚麼這樣小心翼翼在人民幣國際化道路開步的一個主要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