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背景資料
李太今年31歲,為人事顧問,月入約2.2萬元,將於本月誕下女兒;丈夫李先生同為31歲,為小學教師,月入約3萬元。兩人的長子剛滿3歲,將於9月入讀幼稚園。下表是李太預計女兒出生及兒子入學後的家庭開支分布。
理財疑問:
1.女兒出生後,加上傭人,家庭成員將達5人;而計及子女長大後,需要的居住空間較多,擔心現時自住的800呎單位不敷應用。請問你們怎樣看樓市,現在是換一個較大單位的時機嗎?
2.保險顧問向丈夫建議待女兒出生後,一併為兩子女(兒子現時沒有購買保險)購買一系列的保險,如壽險、危疾、醫療及儲蓄等。惟先生認為他們的年紀仍小,故並未決定購買,你們對此可有任何意見?
3.因丈夫任職教師,了解香港教育的不足之處,故打算未來在財力許可下,將子女送到外國升讀高中及大學,請問你們有否相關的升學資料?另外,雖然仍有10多年時間作預備,但預計支出的學費應超過100萬元,投資似是較可行的方法,故亦希望能給予投資事宜的建議。
----------------------------------
李太問我們怎樣看現時的樓市,其實無論是新置業或樓換樓,也可從投資及自住兩個角度作出分析及判斷。
投資方面,筆者在本欄中曾提出,因美國負債太多,且經濟復甦似有若無,故利率會長期停留在現時的低水平,因香港實行聯繫滙率,故本地利息亦不會大升。
低息難免引來通脹
低息對物業價格的影響主要有二:
第一,在低利率的環境,按揭借貸人的利息支出相對減少,變相降低了置業的成本,為樓價提供一定支持。根據中原集團的資料,至今年6月,香港的供樓負擔比率為35.7%,仍屬偏低的水平。
第二,低息情況會引來通脹的憂慮。雖然發達國家似乎未出現高通脹的情況,但寬鬆的貨幣政策難免埋下未來高通脹的種籽。而香港的經濟更為特殊,因內地經濟對本地影響日深,但香港的貨幣政策卻是跟隨美國的,現時中國通脹有加速之勢(5月份CPI達3.1%),必會對香港構成影響。而房地產向來能對抗通脹,故未來一至兩年內大跌的機會甚低。此外,現時的未發售私人物業及預計未來私人住宅供應仍較平均數為低,亦減少了樓市下調的可能。
自住方面,則主要考慮供款能力,其中風險有二個:一為收入下跌;二為按息上升,這裏主要討論後者。先假設李生李太想換入呎價5,000元的900呎單位,借入8成按揭。表1列出在不同實際按息及合約年期下的供款金額。
考慮到李生家庭可用作供樓的現金流只有約16,500元(現供款加上每月盈餘),較保守的方法是把按揭分30年期攤還。雖然總體利息支出會增加,但即使利息在一兩年內升至3%,仍可以應付。當然,如能買入呎價較低的物業則更佳。
至於孩子應否買保險,或應該購買甚麼保險?過去本欄亦曾談論過。理論上,小孩沒有工資收入,暫不存在財務責任。因此,針對收入損失的保險產品如人壽等,即使保費與投保年齡成正比(年紀輕時保費較低),亦非必須。
為孩子選購醫療保
另一方面,孩子感染疾病的機會卻並不比成年人低,根據醫管局的留院數字,於07至 08年度,0至14歲小童的入院人數為93,730人,佔相關人口的10.3%,代表該年齡組別的小童,每10人便有1人曾在年內入院留醫最少一天。筆者相信08至09的數字(仍未公布)應相差不遠,可見兒童入院的潛在風險頗高。
由於整體醫療收費高昂(例如在本地私人醫院進行小手術,費用動輒也過萬;而一般診所的診金,也超過200元),故家長如希望兒女在生病時,能接受更佳的診療,便應購買住院及門診等醫療保障,為相關開支早作準備。
至於儲備保險及學費問題,因篇幅所限,下周將一併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