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黃偉康 - 物極必反

戰國末年呂不韋撰寫了《呂氏春秋》巨著,此書以道家理論為基礎,將諸子百家學說集結在一起,其中「博志」篇中有以下12個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將物極必反的精髓,完完全全解釋出來。

去年香港 IPO的集資市場冠絕全球,可是最終卻換來兩個結果,先是英國《金融時報》狠批香港的IPO市場實質是「Lackluster」,中文應該譯為黯淡無光;再而就是多家公司相繼出現問題,同時去年上市的超過70家公司,仍然有很大的部分股價仍然低於招股價。結果一年的風光過後,今年IPO集資市場之王者地位,很快就被內地股票市場所取締,同時至今已有5家公司在進行招股期間,突然擱置上市計劃,物極必反絕對是形容去年與今年香港IPO市場的最佳形容詞。

日前提過,在剛過去的周末,到了東北的瀋陽及遼陽,與兩家公司見面,其中一家就是忠旺集團(1333)。由質疑其公司的營運數據,到開始投下信心一票,至現在其股價其實仍然未擺脫弱勢,仍然參觀其廠房,目的是希望進一步印證自己改變忠旺的看法,這個決定到底有沒有錯。結果答案是忠旺的確在踏實地擴展自己的業務,可是要改變市場的看法,可能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可是只要管理層繼續堅持現時的工作理念,我相信忠旺之股價最終仍然可以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與內地企業接觸多了,甚至洪良出現問題背後之底蘊,我亦曾探聽過,最後發現不少去年上市的公司,發生了林林總總的問題,歸根究底的原因,為上至港交所 (388),下至金融機構,再引伸至金融從業員,在協助公司上市的時候,都沒有站在公司的長遠利益出發,只會考慮上市收費、佣金等問題,最後不少公司上市後,便如同被遺棄的孤兒一樣,沒有人照料下成長,自生自滅。當然,大家可能覺得,金融市場就是你情我願的地方,如果這些公司覺得風險高,大可不上市,可是無論港交所還是金融機構,真的不需要負上道德的責任嗎?

事實上,如果各方都能在會計、稅務、法律等問題上,先為各公司處理好,作好準備,再將這些公司帶到香港的股票市場上市,很多問題其實不會發生,又或者在上市後,提醒各公司不要以為只要做好公司的營運,其他一切都不需要理會,因為香港證券市場,最講求的就是透明度,忠旺就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可是上市初期,似乎從沒有人提醒過忠旺,那麼到底是誰的過錯?在希望兩地金融市場融合的同時,大家又是否明白融合二字的真正意義?

如果香港金融市場繼續只講求利益,而不講求道義,那麼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將不會是別人迎頭趕上,而是敗於香港自己手中。請記着「人不可太盡,事不可太盡,凡是太盡,緣分勢必早盡」的道理,天匯事件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反面教材。(筆者為獨立經濟評論員,逢周一至周五見報,wong.waihong@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