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歐美大不如前 投資新興市場

李先生背景資料

  李先生為政府公務員,有投資股票基金,現投資組合總額達百多萬港元,故近日市場的大上大落,頗令其感到困擾。

 理財疑問:

  今年年初,本以為杜拜世界的問題在政府及兄弟國的幫助下得以解決,國家債務問題已告一段落,故在第一季加大了股票的比例。但近月卻又爆出歐債危機,拖累不同的資產價格大跌,自己的損失亦達兩位數百分比。

你們認為是次債務危機是否真的如一般評論所言的嚴重?對環球經濟及投資市場又有甚麼長遠影響?

﹏﹏﹏﹏﹏﹏﹏﹏﹏﹏﹏﹏﹏﹏﹏﹏﹏﹏

  目前不單是歐洲發生債務危機,正確而言,全球發達國家在長期入不敷支的情況下,也明顯出現財政問題,由於這些已發展國家的經濟體系佔了環球GDP的60%以上,故影響非常巨大。因此,筆者從一開始就不相信脫鈎(De-couple)之論。

新興市場難拯救全球

  雖然個別新興市場的基本因素不錯(特別是金磚四國),但若要祈望他們的經濟增長沒有被拖低,再馬上帶動全球復甦,則肯定是個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這些地區向來倚重的出口會受到影響,加上一眾新興國家亦買入不少債務過高的發達國的資產,如中國便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外滙儲備是美元「毒資產」。

  至於國家的負債問題有幾嚴重?先看政府的債務,圖1顯示主要國家的財政狀況,直軸是代表政府負債佔GDP的百分比,橫軸則為每年開支與收入之差(即預算)。

  從此圖觀察,情況最差的會是處於右下角位置(即公債及赤字皆嚴重者)。大家可發現,美國、英國、法國等大國,負債情況跟處於破產邊緣的希臘其實沒有太大的分別,故前景並不樂觀。

  至於日本,相信沒有這幅圖所表示的那麼差,除了負債大部分是國民所買入外,因為另一樣重要的指標——每年的貿易盈餘(即出口多於入口),仍能為日本帶來可觀的現金流。

  讀者可當這些國家為公司,在此環境下,雖然日本這家公司每年都是虧損兼負債嚴重,但最低限度其經營現金流都是有正數(positive);相反,大部分西方國家不只年年虧損,而且入口遠超出口(入不敷支),即連經營現金流都是負數。如果這些不是國家而是公司,理應一早被清盤或申請破產。而讀者需留意,圖中仍未計及私人的負債。

  08年金融海嘯的其中一個成因,是因為在低息下,債務不斷膨脹,終使投資槓桿過多。但差不多兩年過去,現在仍看不到各地在債務問題方面有改善;相反,在國家層面上,因政府不斷幫金融機構「填數」,且在凱因斯思想的薰陶下,認為在經濟環境差時,只要加大開支,便可刺激經濟,故從表1中可見,在金融海嘯後,很多國家的欠債反而進一步攀升,情況變得更差。

刺激經濟政策非萬靈丹

  刺激經濟政策已被證明了不一定是萬試萬靈,日本便是最佳例子。89年日本經濟泡沫爆破時,政府債務由佔GDP66.7%,大幅攀升至現在的200%以上,但縱使日本政府大灑金錢去刺激經濟,但其發展仍失落了20年,現時股市仍未能回到當時的高峰,衰退更是沒完沒了。

  目前美國跟歐洲國家最大的分別,就是美國仍繼續花錢去刺激經濟,而歐洲則主張削減開支滅赤。由於筆者偏向相信,削減開支才是正確的做法,因問題成因首先是過度消費的生活模式,故若美國能單靠花更多錢,便能解決問題,在邏輯上根本不可行,市場實在是對美國的經濟前景過分樂觀。

持有貴金屬類股票

  基於上述預測,西方國家未來數年的經濟增長一定大不如前,李先生如可接受高風險,應持有貴金屬及個別新興市場的股票,因為在各國量化寬鬆政策持續下,前者會因通脹升溫而受惠;而後者的經濟增長,即使不及過去五年,但仍會比發達國家為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