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s,簡稱ETF)在港愈來愈普及,而其中最早在港買賣的安碩A50指數ETF(02823)更是愈來愈受歡迎,累計資產不斷創新高。
不過,最近有報道指由安碩A50 ETF的抵押品只佔資產值12%,而其他是透過衍生交易工具去跟蹤A50指數的。問題是一旦其中一個對手出現問題,那麼持有2823的投資者會否承受很大損失?而這種合成的ETF,又應否稱為ETF?會否出現雷曼迷你債券的翻版?把高風險的結構性產品包裝成為低風險的債券?
首先,ETF 的特點,是它與一般基金一樣,有分散投資特性。因為基金會分散投資在一籃子股份之上。但ETF通常是追蹤某隻股市指數,而不同指數內的成分股各有不同,數目亦有不同,那麼跟蹤指數表現的ETF,便要購入有關成分股,管理是被動的,基金經理不能自己揀股。ETF另外一個特別是在交易所買賣,而買賣方式與一般股票無異,在交易時段中,投資者可以隨意買賣ETF,其間會有持續性的報價。如果買賣其他傳統基金,基金價格報價只是每天一次。在交收方面ETF與股票一樣,是T+2的,而收到股息之後,部分ETF會發回投資者。部分ETF是有莊家的,提供ETF的流動性,而部分ETF更接受沽空,讓投資者有多些彈性去掌握不同市況。
正因為ETF有這些特點,所以近年ETF交投量不斷上升,在港交所,已有65隻ETF上市,以數目來說,在區內已處於前列。而這些ETF可分為幾類,以普及度而言,還是以股票指數ETF領先。
3種主要追蹤方式
基金要追蹤股市表現可以怎辦?通常有幾種方式,⑴按照跟蹤指數的比例,購入所有成分股,例如指數內包含30隻成分股,就購入30隻成分股,而每隻股份的比重,就按指數內的比重而決定。這種方式的好處,就是基金最貼近指數表現,但是其交易費用會較多,而且因為香港股份是一手一手計算,有時基金規模太少,要調整持股比例,按照指數表現會有一定困難。⑵第二種方式,就是只購入一定比例成分股,例如十隻、八隻,而這個簡約投資組合的回報與所跟蹤的指數相關系數要夠高才行。好處是交易費用會較少,但追蹤指數的效果可能會弱些。⑶以所跟蹤指數的衍生工具,組成投資組合,去模仿指數的表現。這種方式最為複雜,普通投資者不易理解。
明顯地,2823是採用第三種策略的。原則上2823是應該購入A50指數的成分股。但涉及A股的問題,便要得到QFII 資格及有足夠額度,才能購入足夠的A股。問題是QFII的額度是有限的,但基金的買賣是開放式,有新的資金進入,資產值上升之時,基金管理公司便要透過其他地方去跟蹤指數表現。因此,這類型基金其衍生工具對手違約風險確實存在,而投資者應該要知道有關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