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5日 星期四

黃偉康 - The Way to Win

《福布斯》最近一期的封面,名為「The Way to Win on Wall Street Now」,文章提醒投資者本身之行為,正助長華爾街出現貪婪之風氣,文章指「共同基金」(Mutual Funds)、「對沖基金」(Hedge Funds)及「年金投資」(Annuities)如何損害投資者的利益,而在文章論及「共同基金」時,亦有談論ETF的問題,作為近日話題的總結,《福布斯》這篇文章是最佳的選擇。

文章提到,現時共同基金的規模高達11萬億美元,而平均管理年費為0.81%,這代表金融機構單是收取管理費,每年的金額便高達890億美元,可是如此龐大的收益,並不代表投資者可以獲得合理的回報。首先,不少投資者會視Morningstar的評級為重要的參考指標,卻忽略了所謂的基金評級只是業績的回顧,亦即是未來的表現,未必可以如過往般理想,事實上,Morningstar的負責人亦認為,評級的確存在不足之處。

當然,隨着市場不斷發展,加上ETF不斷推出,投資者的確可以不依賴Morningstar去選擇基金品種,同一時間,又可以節省管理費用,勝算應該較高。可是正如近日提及ETF的風險問題,最終可能令投資者損失所有資金,與此同時較低的管理費,並不代表投資者勝算更高,因為基金的管理表現如何,才是真正的重點所在。

不過,有分析發現,在截至2005年前的10年內,200隻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只有8.8%,低於標普500指數總體的平均9.2%回報率,雖然0.4%的偏差並不嚴重,可是不少投資者都在基金升至高位時才追入,同時當市場逆轉時,才跟隨大眾拋售基金,所以,最終不少投資者的實際年均回報率,只有2.4%,遠差於市場的平均表現。雖然基金表現嚴重跑輸大市,可是,金融機構每年可以獲得的利潤,卻高達 200億美元。

至於對沖基金,每年的固定管理費為資產的2%,另外當基金出現利潤時,便可以獲得利潤的20%作為「表現費」。這聽起來十分公平,可是耶魯大學的研究顯示,一些商品期貨交易的對沖基金,近14年每年平均回報為5.4%,可是再扣除中介等費用後,實際回報只有0.9%。當然,有部分對沖基金的確能跑贏大市,可是這些基金通常利用高比例槓桿的方式,令投資者在單邊市時,獲取豐厚利潤,可是只要市場陷入異常的波動時,投資者便會錄得應大的損失。

年金投資在香港並不普遍,因為這是一些與保險產品捆綁的共同基金,誘惑點是投資者的收益可遞延繳納稅項,不過這類產品價格收費十分高昂,大多數年費為資產總額的2%至3%,不過美國證監會警告,投資者其實不可能透過這類產品避稅,而美金融業監管局(The Financial Industry Regulatory Authority)亦警告,以避稅方式持有各類年金基金,並非一個好的投資方法。不過投資者卻沒有理會這些忠告,因為今年首季年金基金的銷售額達220 億美元。

故此,Deathwatch等專欄之成立是十分重要,因為要求金融機構將所有產品之風險告訴投資者是不可能,同時監管條例的發展,似乎永遠都不能追上金融產品的發展步伐,既然如此,只有多些非官方的數據及分析,同時投資者多參考這些數據,這樣才可望減低自己的風險。(筆者為獨立經濟評論員,逢周一至周五見報,wong.waihong@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