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1日 星期一

麥嘉華筆記:通縮還是通脹?

很多朋友犯上一個大錯誤,那就是把通脹與消費物價上升混為一談。通脹其實源於貨幣量和信貸增長,然後循不同途徑顯現出來,例如商品、房屋、股票及藝術品升價,或工資上漲和物價上揚。投資者較難掌握的,是當貨幣量和信貸增加時,經濟和資產市場的不同環節會在不同的時間膨脹。如油價從去年 12月每桶 32美元漲至最近超過 70美元,但天然氣價格卻在近 10年來的低位徘徊。

要斷定目前的經濟究竟是「通縮」還是「通脹」,可能爭論幾日幾夜也沒有結果。支持「通縮論」的一派相信,股票和商品市場將會崩潰,反之政府債券價格會向上。至於我等推斷通脹將會加劇的一派認為,龐大的財赤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將刺激個別的資產價格,並最終推高消費物價,導致利率上升。「通縮論」所持論據是經濟依然低迷,諸如標準普爾 500指數上升其實不合情理。但我可以反駁稱,近期資產價格向好實際上合情合理;無可否認經濟仍然疲弱,但隨着央行加印銀紙,加上利率偏低,過剩的資金要尋找出路。過多的資金無疑可刺激消費、資本開支、工資、股票和商品等價格。不過,面對經濟疲乏、生產力過剩及失業率趨升,閒置的資金未必會惠及消費和資本開支,而是流入股票、債券和外幣等。縱使經濟轉弱,只要央行繼續狂印銀紙,一些資產的價格將會上揚。根據 Doug Kass所指,美國最高收入的 1%人士,在 97年佔去全國個人收入 23.5%,儲蓄率是 5.2%。按照今年 7月的儲蓄率 4.2%推算,全國另外 99%人的儲蓄率為-1.3%。考慮到美國人的財富、收入和儲蓄如此集中一小撮人身上,而每人每年平均儲起 30萬美元,他們有能力押注在不同的資產上。再者,這個小圈子可能不時會互通消息,並聘用同一班投資顧問,只要資金流向同一類型資產,此類資產自然會水漲船高,不管是否能反映經濟實況。而這班最高收入人士,通常是政府推出救市措施和放寬貨幣政策下的主要受益者,他們有能力影響或唱好股市。

我相信:印銀紙促通脹
大家可能會質疑, AIG、花旗集團、房利美和房貸美等金融機構為何有力大幅反彈。想深一層,你會發覺這是合情理的,因為政府大力支持,而且不惜一切打擊通縮的美國聯儲局又不斷加印銀紙,對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機構當然是天大的好消息。長遠來說,我對前景仍有所保留,但短期而論,要相信各大央行會繼續加印銀紙,為市場提供源源不絕的資金。麥嘉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