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地掀起了一遍「滯脹」的討論熱,這個課題,似乎很學術化,然而,一旦滯脹出現,除了一些有穩定收益、派息吸引的股份勉強可買外,期內其他股票吸引力將大減,市場變得悶不可言。滯脹,試問你能不正視嗎?
筆者非經濟學家,沒資格在這兒班門弄斧,不過,蒐集資料、向高人指教卻是新聞工作者的專擅。
滯脹(Stagflation)其實是有定義的,在經濟學,尤其是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Inflation)、失業以及不景氣同時出現的經濟現象,通俗說就是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這是通貨膨脹長期發展的結果。
滯脹的源頭,是因為生產不斷擴大,導致物價被搶高,國民購買力變相減弱,社會消費意慾大減,社會商品庫存積壓難銷,整體經濟發展出現矛盾。
6%GDP 增速的臨界點
中國是08年金融海嘯最快走出的危機的國家,內地經濟於去年第四季度加速復甦,企業產能擴張,通脹預期愈發明顯,然而,今年以來,中央政府頻頻出招收緊流動性,今年中國的三頭馬車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已預期會收縮,消費將平穩發展,出口復甦本被視為可彌補固定資產投資回落的貢獻,但華爾街的舊帳未了,歐洲又添新愁,正是觸發中國滯脹熱論的導火綫。
然而,中國並非一個完全由市場主導經濟的國家,過去20年來,滯脹這個字眼,很少或幾乎不曾出現過,到底中國滯脹又是憑何界定?近期提出滯脹是中國當前最大問題或危機的,是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他指滯脹在中國有特殊含義,西方國家(經濟增長速度)1%以下甚至負數才是停滯,而中國6%就是界限!
筆者就按厲以寧的說法,尋找中國滯脹的可能。從附圖所見,過去20年,中國季度GDP平均增速在9.4%,而跌近6%的僅5次,因此,厲先生所說的6%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臨界綫。
筆者本認為,在中央收緊政策的壓力趨大的,以及商品、原料等價格被大幅炒上的情況下,歐債風波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並非全然負面,然而,從上周五內地再度傳出種種打壓樓市的消息,從扼緊發展商資金鏈的土地增值稅,到之前惹起掀然大波的房產稅徵收再現,未論真假前,內地市場即如驚弓之鳥。
壓通脹防滯脹
消息如屬實,則表示中央對資產通脹、通脹預期仍放不下心,誓要防患未然。雖然中央對通脹高企的「預防措施」,可降低滯脹風險,不過,此刻內地卻開始擔心政策收緊力度加劇,加上年內中國出口復甦或因歐盟影響,二次探底或滯脹的憂慮,開始此起彼落。
雖然市場早已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略較去年放緩,但會否出現滯脹,筆者認為現時仍言之尚早,畢竟歐債危機的殺傷力仍未及08年金融海嘯,再來,中國現階段的政策雖緊,但政府效率之高,卻足以在極速時間內,利用行政指令,化危為機。
因此,中國GDP增速如跌至6%臨界綫,筆者相信中央必不會袖手旁觀。皆因 6%的GDP增速,涉及就業、社會民生的穩定性,希臘問題深化之際,總理溫家寶在天津視察時亦言,「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不少」,「要防止多項政策疊加的負面影響,始終合理把握政策力度」,也顯露了決策層對穩定經濟的重視程度。
治理「滯」的方式,政府可透過收入政策、人力政策、消費政策等在內的補償性政策措施,以提升內需動力。
治理「脹」的方式,一般是通過緊縮政策,如壓縮財政開支、控制貨幣發行量、提高息率、抽緊信貸等等,當中的方式中央早已啟動。
要是投資者相信中國不會出現滯脹,則不妨趁市況波動之際,平買內需股;要是對滯脹仍有質疑,則建議多觀察一段時間,暫時作壁上觀。
﹏﹏﹏﹏﹏﹏﹏﹏﹏﹏﹏﹏﹏﹏﹏﹏﹏﹏
【投資備忘】慎選內需股
內需股涉及範疇眾多,筆者仍較屬意以內銷為主的消耗性消費品類別,尤其在原料價格有回落迹象時,這類股份的吸引力又會重現,有關股份的觀察名單,詳見附表。
至於早前政策支持,大行其道的汽車及家電,盡管已累積不少跌幅,但調整過後,能否重拾雄風,仍有待觀察。畢竟5月車展過後,內地汽車已紛紛降價,部分車款減幅超過兩成,筆者於年初已表示,內地汽車在09年消耗一定程度購買力後,今年乃換車為主,除非出口拉動,否則今年盈利增幅難與去年媲美。而家電股,除了農鄉市場,則靠新屋入伙、更新潮,以及出口,在中央頻頻出招打壓房地產後,內地樓市的交投亦見減少,內銷的情況有待觀察,至於出口定單,須看毛利情況。
因此,汽車股及家電股兩類股份,皆宜觀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