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北韓闖禍 中國和平崛起陷兩難

中國崛起,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近年一直努力建立「周邊負責任大國」形象,一切以在亞洲和平崛起為前提。誰不知北韓這個壞孩子,最愛撩是鬥非,作為外交唯一盟友的中國,處境相當尷尬,今次「天安艦」事件,會否要中國的國際形象被掃至一敗塗地?

  朝鮮半島多年來從未停戰過,60年前爆發朝鮮戰爭,雙方在1953年簽訂停戰協議書,但從國際法的角度看,戰爭狀態其實沒有因此而結束,即是說,南北韓不用宣戰,就可以直接炮轟對方。兩國一直處於交戰狀態,又何需宣戰多此一舉?這亦是政經界常常擔心,若其中一方擦槍走火,將會鑄成大錯。不過,在這60年光景中,北韓一次又一次進行挑釁,卻始終沒有釀成戰事,其實,只要大家明白到背後的「利益團體」各有其志,就不用大驚小怪,仗是打不成的。

北韓搞事 鞏固極權

  朝鮮半島的兩派勢力,以三八綫為界。北韓的目的顯而易見,在這個封建的極權國家,關鍵是要讓金氏皇朝無限期延續下去,千方百計以保住金氏政權、力量和財富為首務,人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根本不在其「政綱」(如有,但相信金氏政權下根本沒這東西)的考慮之列。只有極權至此,才可以不時拿人民的性命作賭注,不怕饑荒、制裁、孤立,把「報復」、「開戰」、「核試」等橫蠻字眼掛在嘴邊,成為團結人民的「藉口」,強化國內的控制。

  這個壞孩子最愛就是搞事、製造事端,以「進二退一」的策略,爭取國家需求及國際效應,每次都以流氓姿態走出來高呼玉石俱焚、同歸於盡,但到最後在糧食、武器等物資嚴重缺乏下,還是會接受國際間的多邊調停,藉此撈撈油水而已。

中國偏袒保東北屏障

  北韓與中國早在1961年已簽署《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當中第二條訂明「締約雙方保證共同採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國家對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於戰爭狀態時,締約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

  事實上,隨着兄弟邦國的意識形態沒落,中國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資本市場發展道路」,兩國的情義以地緣政治的角度考慮,會更實際。朝鮮半島一向是中國的屏障,具有重大的國家安全利益考量。即使北韓再壞,中國也要持續對北韓輸送大規模的援助,因為倘北韓被打敗,又或與南韓重修舊好,中國的天然屏障便失,東北方的缺口被打開,就是中國的大患。

美日挺南韓 阻中國崛起

  而南韓在朝鮮戰爭後,就一直靠攏美、日,連成同盟,尋求生產技術及軍事上的援助,一來以求經濟及國民生活上得到改善,二來藉此抗衡中國及北韓的來犯。事實上,美國對此當然鼎力支持,美國一直視中國為競爭對手,由朝鮮、日本到南面的台灣,美國在中國東面沿岸不時藉機會布以軍力,目的就是監察,甚至遏止中國的崛起,至少在軍事上。

  可以想像,兩韓背後的「老大」都不希望朝鮮得以統一,也不願見雙方開戰。這種對峙又非對戰的局面,就最能平衡各方利益。對峙,就沒和諧,沒有誰結盟誰;非對戰,就沒輸贏,也不會有誰併入誰。而中美兩國也不用為此而翻臉,損耗不必要的兵力。

美日嘗甜頭 中國處境尷尬

  了解到這個大框架,再套入每一次的朝鮮半島危機之中,局勢就會變得明朗,今次「天安艦」事件也不例外,無人想見到真正的開火,不過,中國近年積極部署所謂的「和平崛起」,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和平使者形象,而北韓的所為就令中國處境有點尷尬。

  一直以來,中國致力把北韓拉回「六方會談」的談判桌前,當「負責任大國」尚算稱職,其威信也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近期中國與南韓的關係亦轉趨緊密,當一切相安無事,中國已有把握處理好朝鮮局勢,可說是左右逢源,但如今北韓的魚雷卻打破了中國的如意算盤,如何一方面顯示自己很盡國際責任,同時又要符合維持國際穩定的利益,以符合「中國國情」?將成為中國面對的兩難。

  上周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訪南韓,北韓卻在中國邊境部署長程迫擊炮和火箭炮。溫總在出訪期間,已表明不會包庇北韓惡行,也不會在安理會中就制裁北韓投反對票,算是對國際作了個交代。然而,相信口頭上予以批評,承認北韓的不是,只屬阿媽在人前打仔、教仔之舉;閂門後甚或加強對北韓的經濟援助,來收服這個壞孩子也說不定。一來可把各方拉在一起,二來可藉機向西方解釋,中國這套「和諧」政策,最符合當代各國利益(尤其有利中國和平崛起,當然這句話心知就可以了)。

  美國在中東地區駐兵仍未解決,相信奧巴馬政府也不想在亞洲區再點新火頭。事實上,中國早前一直不肯表態,美國、日本及南韓早已「食住上」,美國在日韓駐軍、日本乘機發展自衞軍、南韓加強美韓同盟……通通變得合理化,美日已嘗到不少甜頭,預期北韓的虛張聲勢也有個譜,事件至此相信已見高潮。

  至於對南韓股滙市的影響,相信只會帶來短暫震盪,而南韓的GDP成分中,有一半來自出口,故環球經濟能否持續復甦對南韓的經濟增長影響更大,預期股市的短暫震盪是中綫候低吸納的良機,至於長遠表現,還看南韓的出口數字能否續受惠於中、美經濟回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