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石鏡泉 - 四叔談樓

昨晚大家看電視,會見到李兆基(四叔)出來談樓、談股。已出了街的,不用筆者覆述,只談些未出街的。

  昨午,李兆基以培華教育基金會主席的身份,宴請傳媒,滙報過去一年培華教育基金會的工作。有關培華教育基金會的大概,見右下另欄。宴席間,電子傳媒的一眾老總突然發難,要求四叔談談樓市、股市。四叔再三推辭,並想推筆者上枱。雖蒙四叔錯愛,但傳媒只想聽四叔講,怎會想聽筆者講。四叔為免培華和恒基的公關難做,便只好接受訪問。在訪問之前,四叔一再表明,實有些言論不合一些人聽,定又招來風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難怪有些人一見傳媒便閃。當然有些人一見傳媒便撲前博出位。是撲前還是閃不了,由觀眾決定好了。

政府增房屋供應非難事

  以下楷書文字是四叔觀點,或許在昨日的電子傳媒報道中,未有提及,且補一筆。

  四叔認為今時好的地段,樓價不會怎麼跌,因為賣一間少一間,但一般的樓,其升值潛力會較細。今時政府出九式十二招,自然會對樓價有抑壓作用。

  四叔亦認為政府應多推出有附加約束條件的地皮,要限制樓房大小,以讓較多人買得起樓。政府要增加這類型樓宇供應是十分容易的,只要公布個供應時間表,就可以讓置業者有計劃去置業。

  四叔認為政府這樣做,不會與他構成競爭,因為他已不做這些細樓,主要是從小置業者去求多賺,會有太大反響,倒不如去建大樓,求較高利潤。

  一談到樓價,不少人都認為是地產商賣貴樓。假如你是地產商,有貴價不賣,難道要賣平價樓?賣菜的大嬸都想她的菜賣得好價,這是純商業行為,不是慈善行為。要市民有平價樓住,肯定是政府的責任。政府在住屋方面的責任又不是讓居者一定有其屋,只要能讓居者有其可承擔的屋租便是。

七點建議調控本港樓市

  以前筆者對本港樓市有一些看法,今且一併整合來談。

  1.勾地制度,在沙氏期間有其歷史的必要性,但今時已完成了其歷史任務,應退出,改回定期賣地。

  2.所賣出之地要有約束性條件,限制樓宇面積,不許有會所等,要齋樓,以減低樓價。

  3.將一些山坡地整塊重新規劃成屋地,並建配合的道路網去連接公共交通系統。

  4.考慮建租屋,不是公屋、居屋,月租約6,000至10,000元,供中產者租住。

  5.加快舊區重建,容許樓換樓,舖換舖。舊區業主遲遲不肯接受重建收樓,是因為在賠償樓價上不「合皮」,樓換樓應「合皮」多些。

  6.政府應將平租、平樓作為政務之一,因為這樣會提高港人的競爭力。

  7.徵炒樓稅,以防熱錢來炒樓。

  樓價已成港人重要話題,到傳媒見到四叔,都不再找他談樓價時,政府的樓房政策便可算有成了。

﹏﹏﹏﹏﹏﹏﹏﹏﹏﹏﹏﹏﹏﹏﹏﹏﹏﹏

培華教育基金簡介

  1981年10月,香港工商界組織了一個訪問團往北京和西安觀光。團員暢遊大好河山,目睹中國人民為現代化建設努力,需要改善的地方正多。其間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先生接見訪問團成員。團員受到廖委員長愛國思想的啟發,返港後,團長李兆基博士和13名團員發起,於1982年4月26日成立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主要出資人為李兆基、霍英東、王寬誠等人,並推選李兆基博士為主席。其後,培華陸續邀請多位工商界人士和專業人士出任委員,並於1989年10月註冊為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有限公司,得到政府批准為認可慈善機構,目前共有33名委員。

  20多年來(截至2006年12月31日),培華以短期培訓班為重點,先後資助、主辦或協辦了462個項目;接受資助人士14,501人次(其中參加培訓人士8,936人次);其內容包括經濟及工商管理、旅遊及酒店管理、稅務會計、英語、醫學、室內設計、園林管理、海洋石油工業管理、物業管理、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多種專業,參與培訓的區域亦從中國沿海大城市,漸擴展至雲南、貴州、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

  (節錄自《培華教育基金25周年紀念特刊.委員會主席霍震寰的獻辭》)

----------------------------------

  2005年在李兆基主席捐出專項捐款後,基金會配合國家把發展農業作為重點的政策,承諾給中華職業教育社捐助5,000萬港幣用於實施「培華李兆基溫暖工程」。最近李兆基先生又單獨捐出了3億多元,參與了「溫暖工程李兆基百萬農民培訓及萬名鄉村醫生培訓」,它將為貧困農民提供職業技術培訓,幫助貧困地區農民脫貧。改善農民的生活,首先要提高農民本身的生產技能,基金會通過這個治本的辦法,抓住了要點,把錢用在刀口上,起到了以四両撥千斤的作用。

  (節錄自《培華教育基金25周年紀念特刊.國務院港澳辦前主任魯平的賀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