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羅家聰 - 垃圾級別的評級機構

上周三晚,希臘國債被評級機構連降幾級,變成垃圾。股滙商品,全綫大跌。

  評級機構的最大作用,在於告知市場發債人的償還能力,而且是事前告知而非事後─待發債人破產以後,還用你宣告發債人無力償還嗎?既然評級意義在於資訊,那麼時間性便十分重要。究竟這些評級機構是否稱職呢?今次看看市場集中參考的兩間。

  歐盟有公布各成員國的年度赤字及政府債務,並以佔GDP比例表示。圖一所見,希臘財赤(佔GDP‧下同)其實自2000年起已趨轉壞,超過3%的區內警戒綫;04年舉辦奧運時,數字已逾7%。奧運效應及環球牛市將赤字推低兩年後,08年海嘯後再度升至近8%水平。此時此刻,穆迪仍將希臘長債維持A1評級,是投資級別裏的中游。直到去年11月爆發債務危機,穆迪才於去年底降一級,近日才續降至A3。A3何解?在其十個投資級別中,A3排第七。換言之,即使再降三級,希臘「仍具投資價值」。

  標普又如何呢?圖二所見,稍為像樣──希臘國債現已成為垃圾。不過肉眼所見,降級大抵比赤字趨勢遲足一至兩年。縱說財赤未必是評級參考的重要指標,但長年累月財赤累積成的債務,應足夠成為降級的標準也吧?圖三及圖四所見,希臘債務佔GDP比例自去年起惡化,不過這是歐盟的年度數字;以季度計,其實早於去年第四季,應已看到去年第三季的數字出了問題,是大問題。為何仍要拖多半年,至上周才有反應?

  評級機構定有百般辯解,譬如說要參考很多資料,要放長綫眼光云云。債台高築,稍有常識皆知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自非朝夕可解。但經此一役,我們不禁要問,究竟評級機構是否連最基本的常識也欠奉;別忘記,這已排除了評級機構受利益影響的可能。我們知道,愈長評級時間自然愈少出錯;我們更知,如結果滯後一、二十年而非一、兩年才公布,肯定更準。看來評級機構沒錯,錯的只是市場,錯在信其滯後結果。

  由此看來,評級機構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市場帶來波幅。看,一話降級,登時大跌。究竟這回誰人得益最大?誰可先行沽空大賺一筆?這些黑暗,都見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