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黃偉康 - 回到1929年

高盛集團高層昨晚出席美國參議院聽證會,截稿時雖暫時沒有任何消息,但可以預見這場「政治劇」仍會上演一段日子。當然大家可以繼續認為高盛問題,對美股不會帶來甚麼影響,可是當高盛事件再度喚起最近一年沒有熱烈討論的「金融市場道德觀」問題,華爾街在金融海嘯後享受的蜜月期,亦應該告一段落,正如最新一期《經濟學人》(Economist)內名為「Greedy Until Proven Guilty」(被判罪前儘管貪婪)所言一樣:「Greed and success, let alone a guilty verdict, have already pushed Goldman Sachs into a kind of prison」(不用等候判決,貪婪與成功已令高盛身陷囹圄)。

全球金融市場可能沒有機會在 08年作反省,因為投資市場翌年在各國政府「推波助瀾」下,迅速脫離谷底,令道德一詞在金融市場再次變得毫無價值,可是1929至1932年的歷史告訴我們,如果金融市場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重回正途,那麼反彈過後只會走向更嚴峻的危機之中。

的確,當道瓊斯指數由6,500點水平,在一年多時間反彈至11,200點,要大家仍然為金融海嘯引發的後遺症而憂慮,似乎有點困難。不過當大家翻查一下歷史,就會發現1929年道指由10月份的386 點,下跌至198點,48%的跌幅只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然後只花了三個月道指便重上297點的水平,結果當大家以為所有問題都已經解決時,於1930至 1932年期間,美國股市出現6次暴跌,道指最後跌至41點才見底,最終亦造就以金融改革作為其中一個主要競選口號的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當上第32屆美國總統,並於1933年制定了「Glass Steagall Act」。

對於羅斯福於1920年開始曾任Fidelity & Deposit Company 副總裁、United European Investors Ltd.總裁、International Germanic Trust Inc董事等美國金融界的重要職位,再加上其家族背景,我的確認為羅斯福當年的金融改革,其實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最佳例子是當時制定「Glass Steagall Act」法案,要求傳統銀行與投資銀行之業務完全分割,可是因此方案而被逼分拆的摩根集團,當時新組建的摩根士丹利,25名員工均是由JP摩根調配過去,而且90%的股權仍由摩根集團的大股東John Pierpont Morgan, Jr持有。更有趣的,是1935年首年營業的摩根士丹利,居然獲得驚人的10億美元債券承銷生意,令摩根士丹利在當時債券承銷市場上的佔有率高達25%,這都反映所謂金融改革,都是「政治把戲」。

不過問題是於1932年群情激憤,要求金融改革之聲音不斷之時,羅斯福不推行金融改革,難道可以成為美國總統?上任初期他又怎能不給摩根集團一個下馬威?同時於1929至1932年期間,當市場對金融機構異常厭惡的時候,道指之下場是否一個很好的參考?如今美國證監會與高盛的角力,以及奧巴馬大力推行的金融改革,各位又是否能從上述的歷史中,找到一點玄機?(筆者為華富嘉洛證券營業董事,逢周一至周五見報,wong.waihong@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