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黃偉康 - Problema Espinoso

並沒有串錯字,Problema Espinoso是西班牙文,意思是棘手的問題,用來形容現時歐洲的問題最貼切。

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卡恩及德國總理默克爾就解決希臘的財政問題進行會面後,得到兩個結果:一、德國反對派領袖引述特里謝的說法,歐盟與 IMF未來3年對希臘的援助金額可能高達1,000億至1,200億歐元;二、西班牙的長期主權評級亦被標準普爾下調一級,前景為「負面」。

當年初出現希臘的財政問題,到「歐豬五國」(PIIGS)之憂慮,再到市場以為歐盟最終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再而希臘的債務問題持續惡化,到瀕臨破產的邊緣,再到希臘、葡萄牙及西班牙的債務評級相繼被調低,我仍然聽到市場相信歐洲的問題並不嚴重,令我想起「貝爾斯登事件」。

08年3月,陷入財政困難的貝爾斯登,在美國聯儲局向摩根大通貸款300億美元,再由摩根大通以每股10美元的作價被收購。還記得在貝爾斯登陷入倒閉危機前數周,公司仍然堅稱流動性無問題,當時行政總裁Schwartz更於CNBC駁斥市場傳聞,結果貝爾斯登最後走上末路,超過半個世紀的華爾街大行,於08年被摩根大通收購。

在 08年,投資市場沒有多少人想過貝爾斯登會難逃一劫,亦沒有人會想過貝爾斯登只是一道「頭盤」,「主菜」居然是雷曼兄弟及AIG,還有一系列的「甜品」如美林證券,在大家以為華爾街會在08年成為歷史之時,最後才由各國政府努力下,將高盛、大摩這些大型投資銀行定為「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機構,曙光才重新照向華爾街。

希臘與貝爾斯登不能相提並論,這點我絕對明白,可是這並非因為我認同市場主流聲音,認為歐盟及IMF最終可拯救希臘,反而是我覺得希臘問題一旦擴散,嚴重性遠較貝爾斯登嚴重,所以將貝爾斯登比喻為希臘,對希臘而言絕對是一種「羞辱」,只會令希臘問題得不到正視。

要知道聯儲局當時要解決貝爾斯登的問題,只需300億美元,可是現在要解決希臘的問題,卻可能要動用1,200億歐元,可是這筆資金由誰來承擔,歐盟現在仍未達成共識,因為他們現時面對的問題和聯儲局08年所面對的大相徑庭。因為希臘並非德國及法國的「機構」,動用資金援救別的國家,政治阻力之大,絕對不能低估。

所以現時歐盟及IMF向希臘提出的條件,基本上仍然是將希臘推入深淵,想想全球經濟之所以能在金融海嘯後迅速反彈,增加政府開支、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是各國的主流政策,可是現在各國要求希臘大量削減政府開支及上調稅率,就算撇除引發希臘公務員大規模罷工之因素,如此違反經濟學原理的方案,我真的看不到希臘還有明天。

當然,我亦明白德、法兩國之要求是要向國民交代,同時亦不排除歐盟及IMF 希望在拯救希臘期間,可以獲得好處,就如08年摩根大通向貝爾斯登提出的收購價,最初就只有每股2美元,最後才提升至10美元,可是摩根大通願意提高作價是因為聯儲局監察,但現時希臘的拯救方案,又有誰有權力及能力監察?最重要的問題是希臘及葡萄牙只是歐洲債務危機的「前菜」,真正「頭盤」是西班牙,不過歐盟卻不可能將「歐豬五國」列為「To Big to Fail」的國家,因為現在要保護的是數個國家,而非數家金融機構,就算沒有政治壓力,全球亦沒有一個國家有此能力。

雖然我不希望經濟學家魯賓尼(Nouriel Roubini)在Milken Institute Global Conference表示,再過幾天可能再沒有歐元可討論,同時我亦相信他只是一時間之戲言,可是他早在今年1月表示歐元兩年內解體,結果引來特里謝批評他荒謬,如今誰勝誰負?

還有今日任志剛對歐洲危機可能擴散至亞洲表達憂慮,想討論有關問題,可到 www.metrohk.com.hk/blog/andrew一同研究。(筆者為華富嘉洛證券營業董事,逢周一至周五見報,wong.waihong@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