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在一個有關投資策略的會議上討論保本投資,其實無論是個人、基金、銀行,也面對資金流動性的問題。在逆市時如果可以一面套現,一面保本,相信是很多人的夢想。有人以為投資物業穩陣,一面收租,一面等升值,可是若工作不穩要資金套現,在市況下跌時也被迫把物業出售,因此投資物業並不保本。不過,物業價格下跌極也有限,香港最差的情況是下跌了約七成,十多年後一些豪宅價格已重返之前的水平。因此,保本應是指在任何時間,也可以取回原值。外幣利率非常吸引,是好息之徒的首選。不過大家在香港花的是港元,若外幣價值比起買入價低,投資者便蒙受損失。有團體的資產約 3億元,投資了約 2.5億元於外幣,無論是風險管理及保本能力都是疑問。當面對資金贖回時,也只有看着不能保本的事實。股票一定是不保本的投資,理論上價值可以是零,情況比物業更差。當股票不派息,傳統智慧說股價一定江河日下,投資者會後悔做錯了決定。
債券並不保本,雖然債券會定期支付利息及到期極有可能償還本金,但當投資者要套現而又處於利率上升時期,債券的賬面價格便下跌。投機者至愛的認股證、牛熊證一定不保本,價格上落甚大,而且過了到期日便有可能是廢紙一張。把大量本金放在此等工具形同賭博,除非是愛賭之徒,否則甚為不智。基金也不保本,因為基金內含的東西是股票、債券、認股證等。那銀行內的港元存款又如何?表面上是保本,客戶可以提取原額港元,但當銀行倒閉時便不保本。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李兆波mailto:simonsplee@gmail.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