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歐英削赤不一定衰退

上周英國公布削赤方案,學者、政客議論紛紛,市場率先投下贊成票,英鎊及英國國債(Gilt)同樣「硬淨」,10年期國債更創下一年新高,債息跌至 3.38厘低位。

G20峰會上周六在加拿大召開,除了人民幣滙率開放成會議焦點外,負債累累又陷於衰退邊緣的歐美國家,減赤與刺激經濟兩難之間該何去何從,亦是各國領袖要面對的分歧。

上周執筆之際,會議尚未召開,但各國領導就此議題已隔空發言,包括美國財長蓋特納與白宮經濟顧問薩默斯周二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我們必須顯示減少長期財赤的決心,但並不以短期增長作代價。」可惜此話得不到歐洲國家認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向奧巴馬表示,絕對有必要滅赤,並沒有其他選擇。剛上任6周的英國首相卡梅倫亦回應指:「個別國家應考慮自身情況,重建經濟信心和增長。」

削赤不一定致衰退

繼德國提出由明年至2014年節省800億歐元開支後,英國上周公布財政預算案,一如市場預期,大刀闊斧減少開支、增加稅收(表一),是為二戰以來,最大幅度減赤措舉,目標2015年收支平衡。

減少政府開支往往被視為不利經濟增長。但借鑑歷史,削赤並不一定導致經濟收縮,部分國家便在減少政府開支之餘,同時成功改變經濟結構,滅赤期間經濟增長更勝從前,滅赤成功後,跳出過分倚賴政府的經濟模式,政府財政負擔大減。

歐洲數個國家90年代都有減債計劃,多數在10年內減債成功,其中丹麥、比利時、瑞典和芬蘭在減債期間的平均5年GDP都較減債前高。

較值得留意的是瑞典,瑞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採取高稅率支持高福利政策,政府開支高企,80年代在地產、金融業皆出現泡沫,踏入90年代,經濟衰退導致泡沫爆破,1990至1993年GDP下跌5%,94年財赤對GDP比例升至超過15%。瑞典其後大手改革,除了減少政府開支外,又改變瑞典經濟結構,增加高增值的資訊科技行業投資,5年內減少財赤比例16.4%,5年平均經濟增長4.7%,相比開始滅赤時5年平均經濟零增長有明顯進步。

英較歐洲樂觀

事實上,英國以往亦有成功減債的經驗,因此市場對其滅赤能力亦較有信心。高盛經濟師便指,英國採取的寬鬆貨幣政策可以抵銷削減開支的影響,並預期英國明年經濟增長達3.1%,較為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所預期的2.3%更高。

卡梅倫亦表示,英國政府來年會採用財政政策,而不會增加政府開支維持增長。英國目前已接近零利率,卡梅倫的說話意味一旦經濟未有起色,英倫銀行無法避免要擴大買債規模,為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長遠對英鎊並非好事。

不過市場上周仍陶醉於預算案能滅赤,英國走出陰霾,國債AAA級別得以維持等利好因素,英鎊連續三日造好,英鎊積弱多時,近期反彈,筆者認為,英國減赤動力較大,亦不如歐元區般,受成員國經濟嚴重差異拖累,英鎊較歐元可看好。

美不欲見緊縮政策

美國多番出言批評歐洲國家減赤,認為會破壞復甦,擔心再次步入衰退。歐洲國家齊削赤,打破原來市場平衡,美國所受影響不小。

不可不提美國同樣債台高築,目前在投資者只關注歐洲的情況下才得以喘息,而且多國擁美國國債作儲備,無可奈何要力保其不會違約,使美國借貸代價甚低。

美國財赤佔GDP達11%,情況與希臘不遑多讓,聯儲局資產負債表規模由雷曼倒閉前的約100億美元,增加至今年2月的1.2萬億美元,但她的10年期國債息率仍在3.1厘。受惠避險天堂的角色,今年以來美元資產更一直走強。

相比水深火熱的歐洲國家,美國較能花錢救經濟。然而,現時歐洲各國積整應對其債務問題,市場若對歐洲逐步重拾信心,仍債務纏身美國暫時未準備「減磅」,礙於美國影響力,未必馬上步入另一次金融危機,但美國不一定可以繼續以低息借貸,減少救市可用板斧,自然希望歐洲同儕繼續不問負債問題,落藥救市。

歐洲各國看來並不買帳,美國復甦步伐務必要令市場有信心,否則借貸代價無可避免要上升,亦同樣要步上削赤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