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李國慶 - 轉型的故事

最近,人民幣升值及工資上漲潮,令人擔心內地製造業會受到影響。有關人民幣升值的投資全攻略,可以參考今期《封面故事》。這裏要說的是一個轉型的故事。

  1980年代,亞洲四小龍仍是世界工廠。當時台灣的代工生產業非常發達,可是,隨着工資上漲及新台幣升值,台灣的代工生產成本驟然上揚。為了企業的發展,不少台資代工生產企業,透過在港成立分公司進駐內地,享受內地成本低廉的好處。

規模化走到盡頭

  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內地生產成本開始上漲,內地台資代工生產企業面對兩個發展模式的抉擇:規模化Vs轉型。

  代工生產企業透過規模化,將一間只有數百人、數千人的工廠,發展成為數萬人、數十萬人的大型工廠,從而大力降低生產成本,代表作是大家熟悉的富士康(02038)及其母公司鴻海集團,她們已經將代工生產的規模,發展至人類有史以來最高的水平,可惜僅能賺取微薄的毛利率。

  我們不敢說,規模化發展之路已經走到盡頭,因為世界上不少產品始終需要找工廠代工生產,而規模最大、效益最高的代工生產商,仍然可以生存,仍能賺取微薄的毛利率。我們只是要說,這種發展模式前路困難。

轉型闖出生天

  同樣來自台灣,同樣因為台灣成本上升,80年代到內地設廠,代工生產女裝鞋的一間企業,名字叫永恩國際。80年代後期以至 90年代初期,永恩除了代工生產外,嘗試在工廠淡季時,利用庫存原料,生產出第一批內銷女裝鞋,並冠以「達芙妮」作為品牌。

  1995 年,永恩在港上市,編號(00210),當時的主營收入仍是代工生產,內銷多少有點玩票性質。不過,到了1998年,公司開始建置零售網絡。2000年以前,「達芙妮」雖已有超過100間分店,當時在內地已經薄有名氣,但六成以上的分店仍處於虧損狀態。不少公司轉型至此便會放棄,寧願回頭只做加工,也不願繼續轉型之路。

  幸好永恩當時下定決心進行整頓,將不掙錢的分店一一關掉,但每關一間,就開新一家,到了2009年,「達芙妮」品牌之下,已經有1,904家店舖,716個專櫃及743個加盟零售點;另一品牌「鞋櫃」則有813間分店。在2008年8月,永恩國際更決定索性將集團名稱改為「達芙妮(00210)」,以反映公司的主營業務,已經由製造業、代工生產,轉型至內銷。

達芙妮財政穩健

  根據《經濟通》資料,2009年度,「達芙妮」品牌營業額上升12%至40.59億元,分類溢利上升21.7%至7.8億元。「鞋櫃」品牌營業額上升54.7%至 9.59億元,分類溢利上升1倍至1.02億元。相反,製造業務營業額下降164至5.41億元,分類溢利雖然上升1.2倍,但只有5,651萬元。自有品牌業務以及原設備製造業務分佔製造業務營業額的51%及49%,換言之,連製造業務分類當中,亦是代自己生產者多,代人家生產者少。同年底止,集團之現金及銀行結餘為16.26億元,銀行貸款為1,457萬元,流動比率為2.7倍,雖非淨現金公司,但亦與淨現金公司無異。

  兩間都是來自台灣的公司,達芙妮與富士康走的是兩條不同的路,無論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還是從「阿爺」希望企業轉型、升級的角度看,達芙妮無疑較為可取。5年、10年後,富士康如果仍然只是代工生產,每100元賺2、3元,達芙妮如果由中檔鞋發展高檔鞋,進一步提高毛利,前景如何,不難估計。

  當企業成功轉型、升級後,工資上漲或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雖然不會消失,但相對上壓力將會大減。從企業的發展時間看,5年、10年只是一個階段,回顧以上兩間公司,都有近30年歷史,達芙妮98年才建置零售網絡,10年後改名以示成功轉型,定位內需企業。從投資者的角度看,企業轉型、升級時,必定困難重重,但當轉型成功建立品牌後,特別是成功的最初幾年,都是投資的黃金期。

  電郵:oscarlee@hke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