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黃偉康 - 如何看內地經濟?

《人民日報》海外版昨日刊登了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王在邦的署名文章,內容末段提到中國必須頂住人民幣升值壓力,避免引發金融動盪及貧富差距急速升溫。由於《人民日報》的地位特殊,而海外版亦被視為對外宣傳中國政策立場的一個渠道,所以有關文章亦被國際市場所重視。

過去半年在人民幣升值的問題上,我一直都與本地市場主流分析有着不同的意見,如今2010年走了差不多一半的路程,我的想法仍然沒有改變,就是人民幣不應在今年升值,結果可幸的是早前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國家仍然能繼續堅持人民幣改革的自主性,這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

所以對於王在邦的文章,人民幣的問題我不是最關注,反而更令我注意的是到底他對內地經濟當前的情況,有怎樣的看法。在內地上證指數昨日再度收低於2,600點的時候看王在邦之文章,似乎十分合適。

他提到當去年中國經濟增長達8.7%後,內地物價上漲速度加快,因而引發市場對通脹憂慮以及加息的猜想,加之政府推出樓市調控組合拳,股市亦出現暴跌的情況,因而令外間再度懷疑中國經濟將會崩潰。不過王在邦卻認為,中國經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

雖然在外圍經濟的問題上,我認為王在邦有點低估了歐洲債務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性,可是有兩個論點,我卻十分認同:一、是中國經濟增長既然已被公認為全球反危機的中流砥柱,所以歐洲債務危機雖然會影響中國對歐元區的出口,但同時亦可能促使美國等發達國家,慎重考慮人民幣升值訴求;二、為與2007年相比,內地已推出不少措施支持經濟更健康發展,當中包括中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形成規模效益,這令中國的經濟抵禦力,比前幾年更強。這絕對是市場所忽略的問題,亦是值得參考的因素。

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不少分析都對中央的行動有錯誤的理解,其中包括人行逐步調高銀行準備金的行動,根據王在邦的想法,這是人行刻意避免太快加息引發恐慌。如果再細心的去想,除了避免恐慌之外,人行既然可以透過增發央票及上調準備金,便能達至抽緊流動性,那麼人行為何還要多此一舉,去作出加息的行動?所以我相信在加息的行動上,人行仍未有其時間表,更何況現時環球經濟又在處於不穩的時間裏?

至於在調控房地產的政策上,王在邦給了我一個沒有在意的信息,就是中央的調控時間,正好在市場對通脹預期增強之時,除了有助於避免泡沫突然爆破引發經濟硬着陸,更可以抑制生產價格指數的上漲,這絕對是一石二鳥之行動。

而且,在調控樓市的同時,中央為了誘導資金投放在更合適的資產上,故此推出鼓勵民間資本的「新 36條」,王在邦認為這絕對是一堵一洩的做法,令中國經濟有更大的「內生性活力」。

的確中國經濟最大的危機一直都是經濟增長太依賴炒賣去推動,如果「新36條」可以將內地經濟增長的模式,由炒賣改變為實業投資去推動,那麼中國的經濟不單沒有危機,反而會走向更健康的道路,這絕對是我所希望見到的事情。所以大家亦不應只留意內地樓市及股市的發展,便斷定內地經濟的前景,因為真正的經濟增長不應只建立在樓價及股票指數上升這浮沙上。

希望香港特區政府亦可以認真考慮這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