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Sales眼中的好顧客,有求必應,有錢必花,有貨必買?然後捧着一袋袋新產品回家才後悔,最後還要堆進迷你倉?到底是Sales功力深厚,抑或是閣下耳仔軟,容易落搭?今期理財專題為大家解構兩性的消費思維,只有了解自己的弱點,才有招可防。
逛街購物,面對銷售人員的唇槍舌劍,人人都想對你的荷包打主意,若然稍一不慎,荷包便被攻陷!換來的不單是儲蓄戶口流血不止,甚至孭下一身卡數。有科學研究把男女兩性的思想模式與消費行為進行深入分析,從中找出兩性的特徵。坊間也有不少著作探討兩性在消費心理和行為上的差異,不過,通常都以行銷的角度出發,描寫顧客的特質,從而提升銷售人員的銷售技巧。筆者嘗試換個角度,從普羅讀者的角度出發,只要歸納到當中的重點,作為顧客的你,就會洞悉到大企業是如何迎合你的心理,好讓你更容易打開錢包。
男愛挑戰 女愛安定
有分析指,自遠古時代起,社會模式一直以男主外、女主內發展,男性勇於探索、冒險,而女性則致力維持家庭、部落之間的關係,照顧孩子、做好家庭內的事務。這種模式發展至今,放到消費層面上,兩性的表現也截然不同:
於是,若企業推出新產品,定位男性為主要客戶群時,宣傳重點便會放在產品可以克服生活困難,強調產品有助提高其工作、生活的效率,更甚者是從中得到英雄般的社會肯定和報酬。
拿汽車做個比喻,以男性為主要客戶的汽車會塑造駕車的優越感,重點是車子的性能及速度感,最好有準確、詳細的數據支持、比較。宣傳片子裏新車子以9秒9的速度,在山谷拐過一彎又一彎,在大城市的十字路口之間奔馳。
以「感覺」誘惑女性消費
至於女性,宣傳的重點是新產品可以讓生活更美滿,增進人際關係,「自我感覺」良好。性能並非重點,女性對複雜的操作興趣不大,反正只要正常運作就可以了。而批評同業對手亦非打動女顧客的好點子,因為女性主張的是和諧,更重要是面前這件新產品,能否令其感受到生活上的美好。
配以上述新汽車的例子,以女性為主要客戶的汽車,重點是輕便、容易操控,利用文字描述駕車給家人、同伴帶來樂趣,盡量減少不必要有關性能、速度上的數據。宣傳片子裏的畫面是女性駕車與家中孩子郊遊,享受陽光,一家大小生活和諧。
事實上,這套模式同時也可運用到銷售電話、相機等產品上。例如近年盛行的iPhone迷到不少男女,而作為顧客的你有否留意到,蘋果不刻意提及電話晶片有多快、上網速度有多快、相機有多少像素……強調的反而是使用上的便利(user-friendly),令生活更多姿多采。女性客戶並無被複雜的操作所嚇怕,iPhone成功同時打入兩性的銷售層面。
逆向思維 破解銷售陷阱
站在顧客層面,我們如何對抗這種具針對性的銷售策略?簡單而言,以「逆向思維」(Reverse Thinking)方式思考,顛倒過來站在銷售人員的立場來想,甚至參考另一個性別的思考模式,情況便不一樣。
作為男性顧客,被指凡事以克服困難、征服的角度出發,銷售人員愛在男性顧客面前誇大產品的獨特性,「可在同事之間炫耀」。男性不妨先放下其「英雄」形象,以實用角度出發,想想產品能否真正滿足需要?是否有更便宜的產品,可取代面前這個昂貴的選擇?學習女性愛格價的天性,精明消費。
作為女性顧客,則被指易受朋友影響、凡事以感覺為先,銷售人員愛用「這個、那個名人都用」、「襯在你身上特別好看、好有feel、有taste」等字眼,來打動女孩子不想被排擠,同時又想突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心態。女性不妨先放下以感覺先行的價值觀,購物時從實用角度出發,另外,參考男性以「單一目標」為導向,購買了心儀產品後便離開商店,不要左顧右盼,被其他產品分心。
企業更重視女性消費力
隨着近年女性收入不斷增加,更有報道指,一些重要的決定如購買汽車,男士也讓女友、太太做決定,於是,一些從前被認定為男性的消費品,如汽車、高級相機,都開始打高收入女性客戶的主意。
為了開闢新客源,大企業在傳統的男性產品上,加入了很多切合女性的元素,為女性顧客度身訂造,例如產品的體積較輕巧、容易操作、顏色鮮艷等,女性面對的物質引誘將愈來愈多,但背後的銷售概念其實萬變不離其宗,能否按捺得住減少不必要的消費,也是個人意志力的考驗。凡事停一停、想一想銷售人員說話背後的目的,就可以幫助你壓住自己的錢包了。
----------------------------------
培養正確消費觀
消費,就是開支;開支,就是不好,是消耗財力,儲不到錢的根源。不過,筆者認為,消費本身並無不妥。理性、適量的消費可以改善生活質素,同時有助提升生活及工作的效率。問題是,不理性消費不單有損個人理財計劃,更會因追求物質上的豐裕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細節,畢竟人的滿足及愉悅,並非單從消費可一一滿足。
如何釐定理性消費?人人心裏那把尺都不同,不可一概而論,但所謂不理性消費,則有迹可尋:
1. 消費佔整體收入比例過高,也沒有先後緩急之分:最嚴重者是入不敷支、碌爆卡;次者是搞亂了開支的重要次序,例如把購物的重要性放在住宿等必要開支、供養父母妻兒、儲蓄等之先;而輕者則是為了儲錢購物,寧願不吃午飯捱餓,影響健康……
2. 把消費與個人情緒掛鈎:遇上不快事要購物發洩,遇上喜慶事又要購物慶祝,以撫平情緒,作為宣洩情緒的一個門徑。
3. 購物並非從實用角度出發:受廣告、銷售人員的引誘而買下產品,購物時沒有考慮會否持續使用產品,或對自己是否有用。
如果你也有以上的特徵,請加以糾正,最折衷的方法莫過於每月出糧後,先扣起交租、供樓、家用、儲蓄、找卡數等部分,有餘錢才消費。另外,減少帶備現金、 EPS卡、信用卡逛街,以避免「衝動式」消費,讓自己有更充分時間考慮擁有新產品的必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