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蘋果 壟斷和反壟斷的角力

蘋果電腦因修改iOS(iPhone作業平台)軟件開發者受權條款,規定軟件開發商不得使用其他公司的流動廣告資訊被指壟斷市場有可能受查,巨企容易造成市場壟斷或不合理行為,是否應受更強的監管?

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4將於本月24日正式上市(香港行貨要待7月才開售),而iPhone作為當今世界最新潮玩意,市場反應熱烈,蘋果公司與美國獨家發售iPhone4的AT&T在上周率先接受預定,但由於網絡不勝負荷導至停頓,甚至有指客戶個人資料被外洩引起譁然。雖然事件對 iPhone銷情並未構成影響,可是對蘋果的形象卻造成傷害。

蘋果面臨反壟斷調查

iPhone的成功除了有賴討好的手機設計和嶄新使用介面外,最重要的是iPhone平台提供了大量免費的應用程式,這些程式由金融類,到提升個人工作效率軟件,以至大量遊戲和生活資訊應有盡有。

用戶能夠取得大量的免費應用程式,主要是程式開發商能夠從廣告中賺取利潤。蘋果修改軟件開發者授權條款後,禁止軟件開發商使用其他公司的流動廣告資訊,只可以運用蘋果自家的iAd流動廣告平台,令其他流動廣告供應商,例如Google AdMob,無法在iPhone或iPad等蘋果生產的流動裝置刊登廣告,加上蘋果在流動電話的市佔率日益上升,排外條款有可能令其他競爭對手經營困難,造成壟斷局面。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已考慮介入進行反壟斷調查。

壟斷成就暴利

然而,從商業或投資的角度出發,如果蘋果真的能夠成功控制市場,即使現在流動廣告業務的收入佔整體盈利微不足道,但相信對蘋果將來的盈利前景會有愈來愈大的貢獻,而且由於廣告收入是持續性收入,在穩定盈利表現方面會起一定作用,投資價值可見一斑。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IDC估計,今年單在美國流動廣告市場規模將急升至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2億美元增長超過1倍。多媒體廣告收入的增長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可觀的持續增長。

蘋果電腦朝着多媒體巨企發展的野心路人皆見,大家試想想若然iPhone和iPad等渠道真的被蘋果私有化的話,這豈非等於蘋果擁有了第二個互聯網的控制權,所有收入都盡入其囊中?

小改變實為變天

iPhone4推出後被外界形容為改變極少,但這說法明顯只着眼於手機本身比較而忽略了蘋果背後就商業模式作出的翻天覆地改變,iPhone4在規格上作出重大的提升(表一),最重要是加入了iAd、iBooks平台和陀螺儀等功能。

iAd掌控廣告領域,iBooks就主打電子閱讀市場,而三軸陀螺儀則重點挑戰體感遊戲園地,iPhone4定位為一個多媒體電玩中心,集視聽娛樂於一機。

豐富的內容令iPhone系列繼續熱賣,iPhone熱賣能令蘋果擴大和強化獨有的銷售渠道,蘋果族群能確保蘋果盈利得以維持,iPhone4改革實在不容小看,應用程式有如互聯網內容,而iPhone本身就有如電腦,這也是蘋果能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原因。

巨企越軌販賣客戶資料

從投資的角度看蘋果前景當然優厚,但從消費者的觀點出發,寡頭壟斷會窒礙創新和發展,也令消費者缺乏選擇,令巨企更容易掌握大量客戶的個人資料。私穩在企業手中經常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但更大的問題是企業經常在客戶不知情的境況下(企業常利用冗長的合約加上超細碼的文字蒙過客戶),將客戶的個人資料轉售圖利,大家經常收到的促銷電話便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另外,同樣關乎港人的切身例子還有谷歌(Google)在多國收集製作地圖資料同時「意外」地收集了其他附近不必要的數據。Facebook在客戶不知情下將用戶的資料轉移至其他兩個社交網站,如果用戶想拒絕,就會被要求根據指示跳過很多不同頁面,再點選兩個毫不起眼的按鈕才可避免個人資料被轉移。

科技影響無遠弗界

蘋果在美國接受反壟斷調查,事件好像離港人很遠,但香港移動電話滲透率走在世界最先之列,不少人也手執一部iPhone或iPod Touch,如果蘋果真的能夠壟斷市場,在不存在競爭底下,恐對全球消費者都不利。

iAd流動廣告平台容許軟件開發商在iPhone等流動裝置的應用軟體刊登廣告,收入60%歸軟件開發商,而餘下的40%則歸蘋果。在壟斷的市場,壟斷者有操控價格的絕對權,大市會變成賣家市場,如果蘋果調高分成比例,軟件開發商有機會再不能以廣告收入維生,極可能會撤出市場,或乾脆將免費應用程式轉為收費程式,消費者能夠獲得的免費資訊減少,利益自然受到損害。

蘋果會否就iAd方面被監管機構禁止或嚴懲,對將來世界科技發展走向會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家應密切注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