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爭議的天匯事件,最近有新的進展。
在售出24個單位之中,經過幾個月的成交期,只有4個單位能夠完成交易。而其餘的20個單位全數撻訂,這佔交易單位數目的83%,比率之高使人驚訝。特別是創下世界分層單位最昂貴的單位,也是撻訂收場,事件的獨特性令人關注。恒地(00012)主席李兆基曾經強調所有單位交易都是真實的,並沒作假的情況,為何最終要取消交易?而政府曾多次去信恒地要求解釋有關交易,但又沒有公開有關書信內容,內裏是否另有文章?據報有關交易被取消後,涉款約7.34億元,但有趣的是,恒地不打算追回重售的差價,情況有點特殊。
在97年金融風暴發生之後,香港樓價曾大跌6、7成,部分炒家最終要撻訂離場,而發展商當年少有不追收差價。或許當年追收差價者,多是以個人名義購入物業。但天匯的物業,每呎動輒要3、2萬元一呎,一個單位往往要千萬元以上,為了節省轉手時印花稅的開支,多以有限公司方式持有。如果單位價格下跌,有限公司背後股東不用「上身」,把公司清盤即可。那麼就算恒地追討差價也沒有用,而結果可能會多付律師費而已,這或許恒地不追討差價的原因。又或者在之前的樓宇買賣合約當中,註有買家有權終止有關交易的條款,因此恒地不能追收差價。
買賣如屬造假 香港形象將受損
在是次最注目的是那間破了世界分層單位售價紀錄,每平方呎要7萬元的單位。它之所以注目是因為它「破了世界紀錄」,與同區二手分層單位售價只是它的幾分之一。而正因為它「破了世界紀錄」,所以環球很多媒體都作了報道,而關注的不單是香港,而是環球的,但最終如果「紀錄」是假的,不能完成交易,這個令環球投資者對於香港房地產產生負面印象,而輸家是香港房地產及香港的形象。
價格是虛假的,假如放在股票市場的話,就會構成造市之嫌,證監會徹查。假若事情屬實的話,懲罰會很嚴重。但是樓宇是商品,不屬證監條例所監管,但偏偏市民一生最貴重的投資,往往就是物業,所以樓價的透明及真實程度相當重要,會影響他們的決策。或許有些用家,會因為豪宅樓價創了新高,才決定入市購入物業。但基於錯誤價格資訊來做決定,決定有可能是不正確的。
對於恒地股東而言,亦可能因為天匯「能」售出好價,繼而繼續持有或買入恒地股份,因為售賣天匯的盈利會在未來帳目反映,但結果成交未能完成,影響公司未來盈利估值。這樣會損害投資者的關係,因為股東有權知道事實的全部,特別是股價敏感的資料,而天匯事件上,公司的形象受損,投資者的關係受損,而企業盈利也受損,是一個典型企業管治的實例。天匯問題曝光之後,要重售天匯會有一點難度,因為能買的富豪,多數喜歡低調,但因樓盤十分注目,有不少媒體會找尋買家身份,所以短期內會卻步。或許恒地要把物業先行出租,又或者樓盤「雪藏」一段時間才能重售,但同一個樓盤要再創出世界最昂貴的世界紀錄,會有很高難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