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李永權 - 雙底衰退的危機

股市連升八天談雙底衰退,可能被投資者罵為癡人說夢。但是,你敢說溫家寶總理、梁兆基和魯賓尼都是癡人嗎?

  溫家寶總理在上月出訪亞洲四國期間,在他的演講中提出全球雙底衰退的可能,他警惕國人及經濟盟友必須小心防範;近日滙豐銀行經濟顧問梁兆基也警告雙底衰退風險增加;上星期美國經濟學家魯賓尼在他的文章提出避免全球雙底衰退的建議,言下之意,如果有關國家不採納他的建議,雙底衰退便會出現。

  眾所周知,美國聯邦儲備局局長伯南克是研究上世紀美國「大蕭條」的經濟學權威。由於他深明「大蕭條」產生的原因及當時美國政府犯下的錯誤,所以在「金融風暴」爆發後,他盡力避免重蹈70年前的覆轍。伯南克認為美國政府及聯儲局在「大蕭條」期間犯下最大的錯誤是為了維護金本位的貨幣政策而過早提高利率。結果,聯儲局的黃金儲備能保不失,但緊縮的金融政策卻導致金融動盪,經濟一落千丈,民不聊生。領受過「大蕭條」的教訓,「金融海嘯」爆發兩年後的今天,以美國為首的經濟先進國及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雖然已有復甦的迹象,而且通脹出現上升的苗頭,但是,各國仍然未敢收回貨幣寬鬆政策,(除了澳洲和越南個別國家外)不敢加息。

新興經濟體復甦較快

  事實上,各國經濟復甦的步伐不一樣。中國和印度等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復甦步伐較快;美國復甦步伐溫和;歐洲受「歐豬四國」債務危機惡化的影響,經濟復甦步伐最慢,甚至有倒退的現象。經濟復甦步伐的不一致加上各國內政問題各異,要求所有國家步伐一致地採取相同的金融政策實在十分困難。

戰前曾出現互相合作

  伯南克未出任聯儲局局長一職時指出,在「大蕭條」前後,國際間欠缺一個有成效的金融領導者。自1694年英倫銀行(英國的中央銀行)成立,200多年來它有效地帶領全球主要的中央銀行互相幫忙、和諧合作。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給歐洲留下太多的經濟破損和金融問題,令各國自顧不下。英國的經濟和金融也受到嚴重的損傷,英倫銀行的國際領導地位被美國聯儲局起而代之。可是當時的美國聯儲局不像英倫銀行般有國際金融經驗,加上美國各洲有自己一定程度的獨立管治政策,聯儲局未能在各國中央銀行間做到一呼百應的效果。由於缺乏了一個有效的國際金融領導者,各國的中央銀行再不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樣合作了。

國際間合作僅表面

  兩年前,「金融海嘯」爆發於美國,擴散至全球。美國這個國際經濟大國陷於極大困境,美國聯儲局的國際金融領導權威大大減弱。可是,環視全球無一國可以起而代之。至於國際合作方面,無論G20也好 G7也好,成員國自顧不下,合作的步流留於表面。美國欲拉中國下水結盟成G2去拯救全球的經濟,中國有自知之明,也明白美國的用心,怎會答應?!歐洲方面,德國的經濟規模最大,也相對穩定,但是德國最不聽美國的話。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出現,就是借德國不願跟隨美國的低利率政策突然加息的消息所觸發。在目前歐洲債務危機下,以德國為首的歐元區國家正計劃提早收回貨幣寬鬆政策,以縮小財政赤字和減少公債,德國有可能不聽美國的勸喻,在短期內加息。歐元經濟體的經濟規模全球排第二,單是德國的經濟規模便排第四,歐元區國家為了減財赤而提早收回貨幣寬鬆政策,必然大大影響其他國家的復甦,作為國際經濟及金融領袖的美國,現時除了呼籲及示警之外,做不到甚麼。恐怕伯南克希望自己研究「大蕭條」成因之「國際間欠缺一個有成效的金融領導者」是錯誤的結論。

放任倒閉不可行

  「大蕭條」期間,美國財長美隆(Andrew Mellon)提出讓細小的銀行自行倒閉的理論,美國聯儲局絕大部分成員舉手贊成。於是,聯儲局讓一家一家的細小銀行倒閉而不伸出援手。小存戶看到愈來愈多銀行倒閉出現恐慌心理,紛紛跑到銀行提回存款,造成數以千計的銀行在缺乏流動資金下倒閉。1933年,羅斯福總統上任,過不幾天便宣布全國銀行放假(實質是銀行停市),讓聯儲局檢視所有銀行,財政狀況健全的銀行才批准開門營業。及後美國政府提出存款保障及批准成立房利美(Fannie Mae)按揭公司,指令銀行只可以持有投資級別的債券。美國的金融市場才告穩定下來。

監管與市場活力難平衡

  在「金融海嘯」爆發前後,美國政府拯救了多家商業銀行及投資銀行。現時美國政府雖然口口聲聲說不會再用納稅人的金錢去拯救銀行。但是,當再有金融風暴爆發,有大型銀行面臨倒閉邊緣,雷曼兄弟的夢魘將會浮現美國財金官員的腦海中,不救不救還得救。這是定律。所以,中央銀行只有盡力做好監管工作。可是,監管愈嚴,金融市場的生氣愈弱,影響經濟發展。怎樣解決這矛盾是財金官員的一大挑戰。

衰退可能引起動盪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一個高息或低息政策長期推行下去,必會產生不良後果。目前各大經濟體已採用貨幣寬鬆的零息政策近兩年,而且有持續下去的趨勢甚至不知何時收科的情況。日本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十多年了,經濟仍然未見起色,通脹沒有到來,反而間歇出現通縮;美國的經濟雖然有溫和的增長,但是失業率仍然高企9%之上;歐洲的債務危機令歐洲各國面臨重大的挑戰;中國的社會出現更多的貪腐;香港的資產醞釀巨大的泡沫。

  在如此複雜危機四伏的情況下,具指標性的黃金卻一枝獨秀,價格一浪高過一浪。中國人的傳統說法,認為天降冰雹,顯示時年不好。在金融世界,黃金價格飈升,顯示國際醞釀動盪,如果這動盪到來,料是雙底衰退到來。但願這動盪的到來不是由於強國藉口出兵或恐怖分子作惡,引起較大規模的戰爭。

  溫家寶總理、梁兆基和魯賓尼提出的警惕,值得投資者三思,做好防禦措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