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李國慶 - 分清風險 穩守突擊

不變應突變,雖非萬全之策,然上周一市況,確實適用。不過,本周市況已變,戰友亦宜變,改為穩守突擊。

  前周五美股突然大跌逾 3%,市場氣氛惡劣。面對如斯市況,上周一本欄以「固執」為題,引用科斯托蘭尼《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第七章「證券交易心理學」的文章,做一個固執的投資者,毋須理會突變的市況。結果顯示,港股周一低開後,全周反覆回升。

  上周五,港股曾試闖20000點心理關口,可惜當日於19966高開後,反覆回軟,走勢上雖呈突破底部三角形,但即日表現卻令人失望,加上突破日成交偏低,不足500億元,反映人心雖已回穩,但心到錢未到,港股後市雖可看高一綫,但基本上仍呈悶局,股份個別發展的機會大於一窩蜂急升。

  面對人心漸穩,卻是心到錢未到,港股疑似突破,卻又高開低收的局面,戰友的應市策略又宜一變,由不動如山,轉為守中有攻,是為穩守突擊。

  穩守,在當今市況中,已成為基本策略。無論是持有防守性高的高息股、低市帳率、低市盈率股份,又或者耐性收集,等候機會的來臨,都是這個意思。對於在崩盤後重新耐性收集股份,究竟應收集甚麼股?不同人有不同的見解。

  有戰友認為,應收集防守性股份,因為防守性股份的風險較低。亦有戰友認為,應收集增長型股份,因為如果不是崩盤大跌,這些高增長股份絕不便宜,只有當大市急跌、基金洗倉後,普羅戰友才有機會執平貨。其實,買賣哪一類型股份,從來都是風險的問題。一般而言,利用100減你的年齡,便是能夠承擔風險的比率。理論上,愈年輕,能夠承擔風險的比率愈高,可以博;相反,長者承擔風險的能力較低,不宜博。

  科斯托蘭尼對於甚麼人可以投機,甚麼人不應投機,有其獨特的見解:「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因此,應該博還是應該保守,很視乎你的年齡、你是否有錢、你錢多還是錢少。還記得數月前,城中首富入股了一間電池公司,應該說是很高風險的投機活動。首富雖已是長者,本不應博,但由於錢多,博輸了亦不足懼,因此他博。

  如果經過考慮,可以博,或者可以小注一博者,則可以參與突擊行動,亦即是在市況相對回穩時,短炒有資金流入,成交大增的「人氣股」,又或者小注投入「前景股」。再三強調,突擊行動充滿風險,如果戰友不能夠或者不希望承擔過多的風險,便不宜參與。相反,如果想參與突擊短炒,便需要有承擔風險的心理準備,而且一旦突擊失敗,便不可戀戰,必須做到止蝕、撤退的打算。此外,突擊部分的注碼亦宜控制在可承擔風險的水平之內。

  不才並沒有心水建議,想獲取「冧巴」短炒的戰友,大可參考本刊其他文章。但總的來說,在市況偏穩而呈個別發展之際,基本上可做的是,大注投資穩健的股份,小注投機。資金分配比例,應按可以承擔風險能力而定。

  電郵:oscarlee@hke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