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沒有詳談聯儲局上調貼現窗利率的行動,原因市場已有太多評論,不過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前日在其網誌,解讀聯儲局之行動,卻值得投資者參考。?
任志剛表示,信貸寬鬆政策和其地支持金融體系的特殊措施,令流動資金充斥市場,遠超存款準備金規定所需,剩餘的準備金,超過一萬億美元。由於聯邦基金利率要發揮功效,市場必須處於缺乏資金的狀況,因此以現時市場資金過盛的情況下,聯邦基金指標利率已失去實行貨幣政策的功能,有需要暫時利用其他能有效控制基礎貨幣價格的工具。故此,任志剛相信,未來聯儲局需要調高利率,會將剩餘準備金利率和貼現窗利率同時調高,又或只調高剩餘準備金利率,而聯邦基金指標利率的角色會暫時被淡化。?
任志剛之言論,令我想起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行長James Bullard於1月份時提醒市場,不應著重聯儲局的利率政策,而應該多些留意量化貨幣政策。兩位在全球金融市場極具影響力的重量級人物,不約而同提醒金融市場,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有所改變,其實重點在於今年整個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與去年截然不同,尤其是去年股市、商品市場的價格可以由谷底反彈,歸根究底是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在各國央行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支持下,出現嚴重過剩的情況,惟貸款市場的需求持續疲弱,因而令銀行體系過盛的資金,大舉流入投資市場,令股票及商品價格持續急速上升。?
如果根據任志剛給予的數字,美國金融體系的剩餘準備金超過一萬億美元作分析,聯儲局上調貼現窗息率 0.25%,以及將貸款期限由28日,回復至隔夜期限,應不會導致投資市場的資金,由過盛突然變為短缺。不過問題是當金融體系的剩餘資金,由一萬億美元的資金,逐步下降至一千億又或者少於一千億美元時,市場是否有能力適應??
這個問題就正如現時本港銀行體系結餘,高達3,000億元,雖然這些資金並沒有大舉流入港股,不過至少令投資者的信心大增,甚至憧憬這些資金最終都會流入股市中,為港股帶來心理上的支持,可是如果本地銀行體系結餘一旦下降至1,000億元以下,其實對本地銀行體系的衝擊有限,因為100億元的資金,已足夠應付本地銀行的各種結算及交收等活動,可是市場定必會擔心資金正在逐步外流,而就算這些資金並非由股票市場中抽調出來,亦會為港股帶來心理上的影響。(筆者為華富嘉洛證券營業董事,逢周一至周五見報,wong.waihong@yahoo.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